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此二者必然之势,古今之通义,流俗所共知耳。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矣。有贤而用,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商之兴也有仲虺1、伊尹,其衰也亦有三仁。周之兴也同心者十人,其衰也亦有祭公谋父2、内史过3。两汉之兴也有萧、曹、寇、邓4之徒,其衰也亦有王嘉、傅喜、陈蕃、李固之众。魏晋而下,至于李唐,不可遍举,然其间兴衰之世,亦皆同也。由此观之,有贤而用之者,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可不慎欤?
今犹古也,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今之士民亦古之士民。古虽扰攘之际,犹有贤能若是之众,况今太宁,岂曰无之,在君上用之而已。博询众庶5,则才能者进矣;不有忌讳,则谠直6之路开矣;不迩小人,则谗谀者自远矣;不拘文牵俗,则守职者辨治矣7;不责人以细过,则能吏之志得以尽其效矣。苟行此道,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8,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
1仲虺:汤的左相,助汤败桀灭夏。
2祭公谋父:周穆王时卿士,曾劝谏穆王不要征犬戎。
3内史过:周惠王时人,多次劝谏惠王修德。
4萧、曹、寇、邓:萧何、曹参、寇恂、邓禹。
5博询众庶:广泛地询问一般的人。
6谠直:正直的不加避讳的言论。
7不拘文牵俗,则守职者辨治矣:拘文牵俗,拘于太法牵于俗议。辨治,明察治理。
8跨两汉轶三代:跨、轶,超越、跨越。
王安石在这篇文章中所说的是人才的问题,我们知道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人才都是第一重要的,孔老夫子说“人存政举,人亡政息”,也就是说这一切当中,人是最最关键的,一定要有好的人,才可能做出好的事情来,要是没有了好的人,那么再好的政治制度也不可能有什么好的成就,也不能真正对百姓有利益,所以《礼记》上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就是这个道理,先培养出好的人才,然后才可能真正使得人才发挥他的才能,使得政治制度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从而为百姓谋福利,使得国家富强,百姓安康。论是变法还是平日里,人才都是极其重要的,所以为政者应该首重教育,只有真正好的教育才可能培养出真正好的人才出来,而中国古圣先贤的教育就是最智慧的教育,真正把人都朝着圣贤的方向去培养,这是莫大的好事。兴贤其实就是说培养和选择的人才的具体方式,究竟该从哪几个方面来入手,一定要选择好的角度,真正能够考察出待选者的德行和才能,这两者是最为关键的,而首要关键的就是德行,没有德行只有才能,那就是虎豹一样的,将会把百姓当做羔羊一样宰割。所以德行是最为关键的。王安石在第一段讲为什么“兴贤”,也就是讲“兴贤”的重要。文章一开头便就兴贤与否与国家兴衰存亡的关系来说明“国以任贤使能兴,弃贤专己而衰”,而且这是“古今之通义”,“流俗所共知”。作者认为“治世”“乱世”的“兴”与“不兴”,在于对“贤”的“用”还是“不用”。就此可以推断:“有贤而用,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这些都是我们在学习时应该注意的地方。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