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人文名胜景区的介绍多半已经过严格的考证和推敲了,严谨、详实而又冰凉,去盛名之下的晋祠,便不打算这样上课般地游历了。联系亮子时,他要开会,在他会后我们一道去了晋祠。
修缮中的晋祠居然变得让不久前才去过的亮子也找不到门,一口气我们就到了天龙山脚下。载着一位搭车的农村大嫂直达圣寿寺门口,大嫂介绍我们进了寺门就去安排饭菜了。拿着相机没头绪地东一头西一头地看着,为人占卜的一个长发先生权当了“讲解员”。他说大雄殿后的左右两排房,左面的是儒家建筑,右面的是道家建筑,右面的房子是正宅。天龙山原本是道家的清修场所,因道家的作为太大,历史上政权更迭基本上都有道家的人物介入,所以为统治者所忌惮,大加约束道家的发展。在这同时大力宣扬外来的佛教,并把许多道教的内容改头换面到佛教的教义里……佛殿的盛大,并不能改变道观的主持地位!哦,原来传统建筑可以这么看。
说到占卜,面对亮子的质疑,长发先生倒是毫不介意,他说这是国学的一部分,他有老师,也有先辈留下的书,曾有收古旧书的人要收他的书,他是要饭也不会卖的。说到现在政府提出的发扬传统文化,他的神情透出期待和欣慰,连说道家文化要能发扬光大就好了。
饭罢,下山的路上,亮子在怪坡上将车开过来倒过去,正开、倒车,反复地试着感觉。我坐在车里,心里真佩服他的那分兴致。
终于到晋祠了!对晋祠的最初记忆是孩提时留下的,那时被长辈们带着去游玩,他们都急急地走在前面,我在四个铁人前面被惊住了,觉得四个活生生的黑塔汉子恶煞般地立在那里马上要打压下来的样子,任大人在那边如何呼唤,我就是不敢走过去,还情急得哇哇哭了起来,直到大人将我抱了过去。抱过去了说去看圣母,殿门掩着,说是要修缮了,不许看。
之后我一直负气不曾再来。
进得祠来,举目一看,院里古木参天,楼阁幽静,亭台闲雅,冬日里更显出一派清幽。迎面是一处古色古香的楼台,名叫“水镜台”,檐下悬有横匾,上题“三晋名泉”。从正面看不出这是什么建筑,转到背后去看,原来是一处古戏台。台前有一副楹联:笙歌韵管弦,皆是写炎凉世态;艳质回风雪,罔非传冷暖人情。
过了“对越坊”以及钟鼓楼,往前就是献殿。这是祭祀用的享堂。
过了献殿,就是圣母殿了。它高大壮观,古拙豪放。殿堂宽敞疏朗,圣母居中而坐,神态庄严,雍容华贵,凤冠霞帔,一副母仪天下的形象。
圣母的身份,极具传奇和神秘色彩。明代嘉靖八年状元罗洪先曾为晋祠留下一首极为隐晦的诗:“悬瓮山中一派清,龙蟠虎伏隐真明,水飘火劫山移步,五十年来帝母临。”所以有人说圣母是宋朝的杜太后,而历史上无论正史、野史都是极推崇这位太后的,正史称她“盖有以开宋世之基业者”。正是她定的兄终弟从,使政权和平过渡到同兄长一同兵变、深具实力的赵光义手中。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无疑是个鼎定之举啊。
对于历史的品读,我想那句“千江有水千江月”最贴切了。山西古来受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最烈,战争时期的平民尤其女子境地是可悲的,在五胡乱华和五代十国时期,更甚。南下的军队在奔袭中有的不备粮草是以当地人尤其是当地女子为食的。后来演变成一些人的恶嗜,如宋太祖的国舅王统勋便酷爱吃清炖的女人肉。解了权势后,更是终日以宰割奴婢、煮食女人肉为乐。洛阳长寿寺的寺僧广惠也爱吃女人肉,前后被他们煮食的女人数不胜数。
原为晋王的赵光义在即位后,年号太平兴国,派人杀了王统勋和广惠,并将晋阳城这兴兵之地荡平,之后这里立了圣母祠。
宋朝采取重文轻武的施政方针,使其成为中国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之一,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而宋朝在战火纷争中的赔款议和,事实上给北方经济注入了实力,使北方政权的经济文化有了长足的发展,渐渐地山西这个穷兵黩武之地,变成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又富庶了起来,山西的女子渐渐被称为全国最安逸的女子了。
看着圣母像安详的样子想,宋朝立国的理念,并不为许多人认同,这种伟大的文明情怀不是一种迂腐,它是中华文化中最伟大的情怀,是人性文明的高贵所在!继承这无与伦比的情怀中所渗透出的智慧、力量与全部技巧,能使我们从久经考验的生存大技巧中创造出适合于时代的生存谋略,让其成为创造新的历史的出发点。
晋祠的意蕴是深博的,今天续上了千年的约会,以后还会来的。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