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野史之一·梅女
古代的南方,有一座山岭,名大庾岭。这岭间,有一条古驿道。在宋代时,这大庾岭南脚下,为南雄府(今广东南雄市),岭北脚下是南安府(今江西大余县)。大庾岭南北的老百姓,就是靠岭间的这条古驿道往来。
有一天傍晚。这大庾岭间的古驿道上已是行人绝迹。阴风骤起,冷雨阵阵。这时,从古驿道的南方,跌跌撞撞走来一个落魄之人。他在风雨中像片树叶一样飘摇不定。他是北去进京赶考的书生。他没想到这大庾岭南北温差如此悬殊。南面温暖如春,刚翻过山岭,到了北面,却冷得人直打哆嗦。
那秀才慌忙把布伞撑开遮挡风雨。然而没用。一阵怪风吹来,一下子把书生的布伞吹走了。此时天色已晚,满路的泥泞。那书生深一脚浅一脚,摸索着下了大庾岭的北坡。不知走了多远。也不知到了什么地方。书生隐约看见路旁有一座房子。走近一看,是个破落的道观。叫了半天,也不见有人应声,才知道此道观荒废已久。
在那个风雨交加的初春的寒夜,那个书生一边烤火,一边孤寂地想着这凄凉的人世间。想当年,自家在大庾岭南侧的南雄府,也算是个殷实之家,奈何一场瘟疫,双亲离世。家道亦因之败落。家中已是吃了上顿愁下顿。这样总不是办法。想着自己也是饱读诗书之人,何不赴京应试,以期博得功名,光耀门庭。在亲朋好友的资助之下,书生凑足了盘缠,准备北上赶考。怎么也没想到,第一次出远门,就遇上了这鬼天气。想着自己命途如此多舛,不由长长叹息一声。
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这冷冷的天雨,竟然没完没了地下着。书生一直在破观里盘桓,等待着天晴的日子。书生所带的干粮,所剩无几。眼看就要断炊,那一晚,忽然雨停了。不一会,月兔东升,竟是一片朗朗的星空。书生长长地透了一口气,心想,早些歇息吧。明早好赶路。
书生正要转身,却见月光下隐隐有个白色的身影飘然移动。再凝神一看,却是个轻盈的女子,正朝他急速走来。书生很是诧异。心想,这荒山野岭,怎么会有一个女子独自夜行呢。那女子来到书生的跟前,道了万福,言及自己乃南安府小姐,被父母逼婚。她乘人不备,逃了出来云云。
书生见其衣着单薄,被夜风吹得瑟瑟发抖。遂引女子进屋。烛影轻摇,暗香浮动。书生闻见了,是梅花的清香,问姑娘芳名。那女子掩面娇羞,说,你叫我梅女吧。书生笑了,嗯,是不错,是美女。再看那女子,妩媚娇柔,风情婉转,说是梅花的梅。书生说,难怪刚才一阵阵的梅花香呢。
一个贫寒的书生,一个逃婚的美貌小姐,月下相遇在偏僻的古道观。这个冰冷的故事就有了一丝的温暖。俩人相遇之后,下面的故事呢?他们接下来的故事,就不劳我细说了吧。尤其在这个春寒料峭的月夜,他们想怎么着,岂是我们所能左右得了的。几百年之后,到了清代,在大师蒲留仙的笔下,将这样的故事,发挥到极致。当然,少不得你恩我爱,日日欢娱,夜夜销魂。
但是没想到有一天,一个云游四方的道士,路过道观,看见书生枯瘦的模样,十分吃惊。连忙拉住书生说,你是不是和一个漂亮的女子夜夜相会?书生奇怪地问,你怎么知道的?道士说,你看看你的样子,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一定是遇见女鬼了。
经道士这么一说,书生似乎有些省悟。想起梅女来无影去无踪的种种怪异之事,书生这才慌了神,把自己从大庾岭南来,准备北上赶考,以及夜遇梅女之事,悉数告诉了道士,并恳求道士拯救他。道士取出了一把桃木剑,上面覆一张画符,悬于道观门楣。那道士果然法术了得,从此以后,那个梅女子,再也没有来了。
后来,书生离开了道观,继续北上赶考。秀才走后,人们发现,道观后面,有座荒冢,碑上,写着梅某某之墓。
这个故事,就这样一直在大庾岭的南北流传着。大凡经过大庾岭古驿道的人,在人困马乏之际,在大雪封山的冬夜,都被这个故事温暖着,尽管是一个令人怅然的冰冷的故事。
后来,到了明代。在这条大庾山的古驿站里,一个被贬的大明官员,在昏暗的烛光下,听驿卒讲完了这个奇异的故事。想到自己被昏君贬到荒蛮之地,想到自己满腹经纶却得不到朝廷的重用,想到时光易逝,自己已过不惑之年。一时间辗转反侧,感慨万千。
于是,这位不得志的七品小官,感于故事中男女间的野合而幻想出来的爱情与自由,以这个传说故事为原型,写下了千古传奇:《还魂记》,又名《牡丹亭》。
汤显祖,江西临川人,明代伟大的戏剧家,著有四部戏剧,称“临川四梦”,《牡丹亭》为四梦之冠。
【二】野史之二·绣鞋
不知是哪年哪月的事了。大庾岭两侧的气候截然不同。岭北四季分明,一到秋天,山上就有许多枯柴。于是,经常有岭南一侧的人走过古驿道去岭北打柴。
一日,大庾岭南侧的一位樵哥,去岭北打柴。在那条古驿道上,捡到一只崭新的绣鞋,盈盈三寸,握在手里捏了捏,又放到鼻下闻了闻,感觉一种陶醉与满足。把玩半晌,实在不忍丢弃,当个宝贝似的,揣进怀里,继续赶路。
很多人是想不通的。一只小绣鞋,有什么稀罕,如果遇上了臭脚,掩鼻还来不及呢,你干吗还摸摸捏捏,还放到怀里?现代人想到这事就会作呕。但是,古代不一样。在古代,女人的小脚,与乳房一样,是性的一个部分。大凡男女调情,基本上是从摸小脚开始的。西门庆戏潘金莲,就是这样。一直到现代,北京大学的辫子教授辜鸿铭,抚摸女人的小脚成癖。他一边抚摸小妾的小脚,一边文思如涌写作。
樵哥走了一会儿,发现前面有位貌美的女子,坐于道旁的一块石头上。樵哥假装砍柴,躲在旁边瞧了半天,却不见那女子离开。樵哥见那女子貌美如花,不由动了心思。他主动上前去搭讪。樵哥问她为什么一直坐在那里是不是遇到了什么难处。女子说她去岭南走亲戚,刚回家到岭北。不想途中绊一跤,跌落鞋一只,风一吹,怎么也找不见了,故而在此等候,看哪位好心人能帮助找回。
上面说了,在中国古代,女人的脚,是性的一个部分。其意义就相当于女性的乳房一样,不是随便可以看到的。如果她的三寸金莲被人看到了,或者露在外面,那是一件很羞愧的事。那种感觉,就像自己的乳房被扯开衣服暴露出来一样。所以,这个女子,一定要找到她的绣鞋,才能离开。
樵哥对她说,你的鞋在我手上。你要也可以啊。不过,你得答应我一个条件。女子问什么条件。樵哥说我想和你那样。女子一下子羞红了脸连连说呸呸呸,流氓。樵哥说我就是流氓,你答应了我我就把鞋给你。如果你不答应你就走不了。
那女子寻思了半天,心想,看他那人高马大的样子,不答应他恐怕是不行了。万一他强行求欢,我一个弱小女子又如何抗拒得了呢。还有,她还从来没见过这么英俊的小伙。看着看着,就在心里面喜欢上他了。想了一会,对樵哥说,那你把鞋子还给我,我跟你走。
樵哥欢天喜地从怀里拿出鞋子,给小女子穿上。然后不由分说,一把将她抱起来,扛在肩上,走向树林深处。至于他们两个在树林里如何颠鸾倒凤,如何云云雨雨,谁也没有看见。我也不敢乱说。
反正,开花结果了。不知道是不是樵哥的强悍还是别的原因,只那么一次,那个女子就结了果。当那个女子觉得身体有变化时,也曾翻大庾岭到南坡来,找那个樵哥。可是,没有找到,从此失去了联系。眼见肚子一天天大起来,这岭北的女子心想,自己失了身,毁了名节,反正嫁不出去了。一咬牙,把小孩生了下来。是个男孩。
大庾岭南北,由于习俗不同,以前从来是不通婚的。现在,这么偶然的一次碰撞,就成了大庾岭南北的精华结晶。人们常说,私生的孩子漂亮而且聪明。这是没错的。东西方两大圣人,孔夫子和耶稣,这两人,可是有名的私生子。在大庾岭上种下的这颗种子,也不例外,绝顶的聪明。那女子含辛茹苦把儿子抚养长大。最后考中了状元。后来,状元带着他的母亲离开了大庾岭,不知去向。
那位岭南的樵哥,一直后悔自己的莽撞。只因一时快活,忘了问她的姓名与家乡地址。他也曾来到岭北,四处打听女子的消息,希望能找到那个丢鞋的女子。但是,找了很久都没有找到。只听人说,那母子俩在流言蜚语中生活很艰难。但樵哥也得知自己的儿子考中状元,非常高兴。于是,在他和女子当年野合的地方,立了个碑,种了棵树,名曰状元树,以为纪念。如今,该树叠立在大庾岭的古驿道旁边,已是根深蒂固、高大挺拔、枝繁叶茂,谁也没想到,这棵树还有一段传奇。至于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如何,那就不是我们所要去追问的了。只有当我们走在古驿道旁,看见那棵状元树,横空出世的模样,我们就知道大庾岭的不同凡响。
【三】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
题大庾岭北驿(唐·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大庾岭的梅关古驿道,它是文人们贬谪南边荒蛮之地的必经之路。历史上的很多遭贬谪的文人,如苏轼、范晔、陆凯等人,途经大庾岭时,都无可避免地留下一些诗篇。他们将自己的忧愁与长叹,付诸笔下。在古代,对于知识分子的惩罚,除了杀身之外,最恐惧的,就是流放。这也是对付知识分子最有效的手段。想想苏东坡之于天涯海角,林则徐之于边陲远疆,不仅是远离熟悉的生活和地域,而且意味着离乡背井的心灵游荡,一直与环境冲突,对于过去难以释怀,对于现在和未来满怀悲苦。一想到自己翻山越岭被流放到那里,投荒南蛮,生死未卜,无论你的心胸是怎样的开阔,无论你是大师还是高官,你都无可避免地生出一股忐忑不安的畏惧与焦虑。
宋之问,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宋之问没有显赫的门第家世。其父是个国家图书管理员,宋之问因此得到许多学习的机会。他和弟弟宋之悌埋头读书。功夫不负有心人。长得身材高昂、仪表堂堂的宋之问进士及第,登临龙门,踏上仕途。
宋之问春风得意之日,已是武则天皇后实际把握朝政之时。武后虽是女辈,其见识不与一般人同,励精图治,选拔人才,不拘一格,宋之问适逢其时。武后称帝,改国号为周。宋之问很快由从九品殿中内教跻身五品学士,为时人钦慕。唐朝学士之职,以文学言语被天子顾问,出入侍从,礼遇尤宠。家世低微的宋之问以此更是感恩耀荣。
武后雅好文词乐章,宋之问巧思文华取幸。一次游洛阳龙门,武后命群臣赋诗,左史东方虬诗先成,武后赏赐锦袍。及宋之问《龙门应制》诗成奉上,“文理兼美,左右称善”,武后夺东方虬锦袍转赐给他。这样的予夺,既反映了武后对靡丽颂德诗风的提倡,也表现了宋之问这时的创作方向,对他的声名和地位都有很大的影响。武周时期,宋之问不仅扈从武后朝会游豫,而且奉承武后近幸的媚臣外戚宴乐优游,自感“志事仅得,形骸两忘”。
后来,宰相张柬之、王同皎等逼武后退位。武主动退位,立唐中宗。宋之问与杜审言等皆遭贬谪。宋之问贬泷州(今广东罗定县)参军。宋原来是武后身边的得宠之人,哪里受得了岭南诸多苦楚。再也受不了了,第二年,又偷偷地秘密逃回了洛阳,匿于洛阳人张仲之家。仲之与驸马都尉王同皎等欲谋杀武三思,就偷偷去告密,及同皎等获罪,这样,他被提拔为鸿胪主簿(相当于外交礼宾司司长)。但是,其人之品性,“由是深为义士所讥”。
后来睿宗即位,因为宋之问曾附张易之、武三思,再次发配岭南钦州。后被赐死。宋之问政治上无足称道,品行也多有可讥,但却是当时颇为著名的诗人。上面这首《题大庾岭北驿》诗,是宋之问的代表作,写于被贬,赴岭南途中。情景交融,抒发心中愁绪,是首佳作。
一个被皇上恩宠之人,忽然间被发配岭南,其心中的痛苦可想而知。所以当他到达大庾岭北驿时,向南遥望,山色苍茫,长天飞雁一直在心中盘旋,扰乱了心中无比的愁绪。想到明日就要过大庚岭,一岭之隔,即与中原咫尺天涯。顿时迁谪失意的痛楚、怀土思乡的忧伤一齐涌上心头。
【四】汤显祖·秋发庾岭
秋发庾岭(明·汤显祖)
枫叶沾秋影,凉蝉隐夕晖。
梧云初掩霭,花露欲霏微。
岭色随行棹,江光满客衣。
徘徊今夜月,孤鹊正南飞。
汤显祖从小聪颖过人。十四岁中秀才,二十一岁中举。但是在京试中碰得头破血流,一连四次失利。当然,这在古代,对于无数苦读学子,实在不算什么。归有光名气很大吧,当时就连翰林院的那些大学士也素仰其名,可归有光连考九次才中。汤显祖比归有光幸运,第五次中三甲进士。这年,他三十四岁。当然,前次落榜的原因,与拒绝当朝首辅张居正的拉拢有关。
中进士后,汤显祖先在北京礼部做实习生。次年,启程往南京就任太常寺博士。是个七品小官。这个职务主管祭祀礼乐,很少有公务可办。自永乐以来,南京是明朝留都。虽各部衙门俱全,实则毫无权力,形同虚设,太常寺尤为其中的闲职。万历十七年(1589年),汤显祖升任南京礼部祠祭司主事。四十岁才做到六品官。虽然仕途不平坦,毕竟还是升了一级。汤显祖在南京任上,一共七年时光。
汤显祖喜欢评论时事,喜怒形于色,喜欢发牢骚。当然会触动一些人的利益,有人称他为狂奴。以至在官员述职考核时,差点被打入“不谨”之列(旧时考核官吏的条款之一,谓所作之事不合为官体统)。
江南。出现水灾,出现大饥荒,米价昂贵,后又有疫病流行,情况很是紧急。
西部。蒙古火落赤部侵犯洮州(今青海省西宁市),副总兵李联芳兵败阵亡。后,火落赤部深入到河州(甘肃省临夏县),临洮总兵刘承嗣又吃了败仗。
天象。万历十九年(1591年)一个傍晚,天空出现异象。一颗扫把星出现在西北天际,运行在室、壁诸星座间。很久才消失。一时间,朝廷上下一片恐慌。明神宗朱翊钧认为,此彗星的出现,应视为上苍的警告。立即颁下敕令,要求群臣修德反省。
汤显祖目睹灾荒,边防洮州又失事,现在皇上要求反省,正好是痛斥时弊的良机,写就一篇奏章,这就是有名的《论辅臣科臣疏》。疏奏弹劾那些无行的辅臣,对那些不问国计民生,一味结党营私,排斥异己的种种行径,汤显祖在奏章中一一大胆披露,同时也对皇帝的昏庸以惋惜的方式,作了大胆非议。这还得了!语犯神宗,其结果可想而知,神宗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将他停职检查。最后的处分是,将他贬为广东徐闻县典史(相当于县政法委书记)。
汤显祖心里早有准备。那南荒之地的徐闻县,虽然环境恶劣,毕竟还不是天涯海角,比苏轼贬去荒岛儋州要好得多。遂冒暑由南京启程,溯长江先回江西临川老家。从南京回临川,由于沿途受了暑热,加上心情郁闷,汤显祖一到临川就患上疟疾,常发高烧做噩梦。有一次梦见自己在黯淡的月光下,只有尺把长,连房门都摸不着,正急得要命,忽然听得父亲叫了一声,霍然惊醒,浑身是汗。
在老家休整一段时间之后,汤显祖启程南行。从临川溯汝水而上,经广溪(汤的外祖家就在这里),经浒湾,过石门峡,溯盱江而上,到达建昌府治南城(今江西南城县)。在此稍事休整,与昔日旧友游从姑山。复前行,入广昌,弃船上岸,陆行到宁都。在宁都沿贡水西南而行,经于都、赣州、南康。走章水,到达章水的源头——南安府大庾县(今江西大余县)。上岸。
在大庾县,汤显祖进行了休整。因为横在面前的,是大庾岭。翻过大庾岭,就是令人恐惧的蛮烟瘴雨之地了。在这里,面对莽莽山岭,面对这苍茫暮色,他写下了《秋发庾岭》。
站在山脚下朝南遥望,大庾岭隐现于暮色中。山上火红的枫叶是那样的耀眼,但是枫叶入秋,再怎么如火如荼,也是萧瑟的秋天光景。那些鸣噪的蝉声时有时无,它本应该放声高吟啊,可现在仿佛被什么包裹着,压抑着,再也不能尽情欢歌了。一抹斜阳的余晖,静静地照在大庾岭上。抬头远眺,那些梧桐树影影绰绰,就像云影一样时隐时现。那些美丽的山花此时已沾满露水,在暮霭里含羞欲语。朦胧的雾气,仿佛迷蒙细雨弥漫。
想到从临川一路乘舟南下,那两岸景色却是变幻无穷,舟行景换,也是从未见过的绝美风光。波光粼粼的江水在阳光的反照下,洒满了游子的衣襟。水光山色,桨声山影,相映成趣,真让人五内荡涤,宠辱皆忘。可是现在呢,流落至此,在驿馆前独自徘徊,天上月色是那样凄清地看着我。明月啊,你可知道,此时的我,就像那孤独的飞鸟,要越过大庾岭了。前途未卜,那将是一种怎样的艰难呢?
汤显祖在大庾县住了几天,听驿卒说不远处,有个南安府的后花园,那园内遍植牡丹。于是,汤显祖前去观赏。来到南安府,果见一座花园,景致很是清幽。花园占地不大,却颇见山水画境真昧,亭榭池廊,山石花木,无不匠心巧妙,雅趣天真。虽然在南京见过不少的大家园林,可是没想到,可以在南岭脚下见到如此意趣盎然的园林胜景,一时间甚为诧异。
复前行,见各样亭台楼阁错落其间。当他流连忘返之际,忽见不远处有几个男丁,在东墙角,不知在挖掘什么。正纳闷间,只见东墙角一棵高大的梅树,在众人呐喊声中轰然倒下。汤显祖见此情景,很是纳闷,那株老梅,看样子也有上百的年龄,何故砍挖呢。遂走上前询问,众人你一言、我一语,道出了一段离奇故事:
前任杜太守之女,曾在大庾岭上,遇见一个书生,产生爱慕之情,常去与书生私会。此事被太守得知,遭到怒斥,竟将小姐软禁于此花园。从此,小姐忧郁不乐,相思成疾。最后不治而亡,就葬在这棵梅树下。并于生前将自己的美容,细细描下,藏于紫檀匣里。后来每当月黑风高夜,这棵梅树便会索索发响,甚至会传出:“还我魂来,还我魂来!”的呼叫声。新任太守不堪梦魇之苦,于是雇人砍掉这棵会索魂的梅树。
汤显祖听完,被这个奇异清丽哀婉的故事感动。他忽然想到了什么。于是,匆忙赶到驿馆,记下了这个故事。他想,日后若编排成篇,写成剧本,必将是一出传世大戏。
现今的牡丹亭公园,坐落于大庾县城东南角,章江之滨,园内花草丛簇,秀木参天,亭阁雅致,景色宜人。虽然园内皆为仿古建筑,却因是《还魂记》故事的发源地,亦是古代南安府的后花园,前来游园之人,络绎不绝。整座亭园,小巧玲珑,清新幽雅,具有典型的江南私家园林风格。
园中的牡丹亭,高十余米,1996年建成,八角,双层檐,上层具有精致的亚字形花格窗棂,底层内外各八柱,整个建筑显得很精致而又宏伟,结构严谨。文以亭名,亭以文传。牡丹亭和《还魂记》故事,会一直流传。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