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父母是做什么的呀?”
“做生意的。”
以前每当有同学、朋友问起我父母的职业时,我都如此回答。而无法坦荡地与人说,我的父母是卖猪肉的。我害怕说出口,迎来的是嘲笑。
我上幼儿园时,父母就开始卖猪肉了。每天清晨5点,万籁俱寂,天还灰蒙蒙的,他们已经拿着工具和零钱悄然出门。到了菜市场以后,一天的忙碌开始了。杀猪的大叔早将一头猪处理好,分成两半边放在摊位上,父母需要解剖它。猪头、猪脚、排骨、前后腿肉、内脏……分解好的猪肉被井井有条地摆好。
准备工作做好后,接下来就要招呼客人了。在这方面,妈妈比爸爸厉害得多,她和市场里的每个人都能搭上话。
“小妹,来点什么?正宗农家黑猪哦。”“阿彩,拿点大骨回去给小孩熬粥喝,有营养,小孩吃了长高长壮。”
一天的工作结束,他们走出市场后,天早黑了下来,可孩子还在幼儿园要去接,晚饭还没有做……得了,一件一件慢慢来吧。
童年的记忆大部分已经模糊了,但我一直记得这样的画面:幼儿园放学后,别的孩子早就被接回家,只剩下我和几位同学,苦等着不知何时来的父母;从漫天火烧云的傍晚,等到月亮挂枝头的黑夜,父母才风尘仆仆地赶来。
我是在菜市场里长大的孩子,从小就觉得这是一个充满人间烟火的地方。我妈去上公厕时,几乎不带钱筐,她的姐妹会帮她照看;父母给老人找零钱时,从来不找50元整,怕老人看不懂钱,心里不踏实;无论谁家煮了地瓜、山药,都会带出来给大家尝尝……
如果一直这样该有多好。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不敢与朋友说父母的职业了?大概是从初中时吧。或许是当时年少,自己不够勇敢,也不明白世上的职业不分贵贱,不知道只要勤勤恳恳地工作,就值得尊重。
我现在仍然记得,初中第一天报到,我站在5楼的走廊上往下看,突然发现大部分同学都穿着清爽的T恤和牛仔裤,脚下登一双帆布鞋或者皮鞋。只有我,穿着小学时的校服和凉鞋,像是误闯天鹅窝的丑小鸭,格格不入。我猛然意识到,自己与他们可能不是一个世界的。
教室里,新认识的同学们在聊天,他们聊以前的小学、聊成绩,聊父母的职业。我默默地听着,他们的父母大多数任职于公司、银行、学校这些体面的地方。没有人的父母在菜市场工作。
突然有同学问我:“你父母是做什么的呀?”我沉默了一会儿,答道:“做生意的。”
13岁那年,我开始知晓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原来可以大到无法想象。当我攥着每星期80元生活费,舍不得买牛奶、水果时,我的同桌已经在用几千元的手机;当我舍不得买衣服,只能穿着校服时,有同学在包厢庆祝生日,大手大脚地点吃喝;当我连手机都不会使用时,很多人已经拥有了PSP游戏机。
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有的人一出生就在罗马。
2
青春期是最敏感的时候,我小心翼翼地假装着和别人一样。
最令我惊慌失措的一次是在初二。那天,同桌怡突然问我:“你父母是不是在菜市场卖烤鸭?”一瞬间,心脏像是漏跳了一拍,我呆呆地看着她,好一会儿才反应过来——卖烤鸭?还好,我父母是卖猪肉的。我鼓起勇气回复她:“不是,我父母不是卖烤鸭的。”
她告诉我,她在校外的补课班认识了一个男生,这个男生正好是我的小学同学,因为他妈妈经常光顾我家的生意,所以他隐约知道我父母在菜市场工作。虽然不知道中间出了什么差错,让他得到了错误信息,但是谢天谢地,他知道得不多。你看,那时候的我真的自卑又可笑。
我以为只有我一个人在苦苦遮掩家里的情况,但某天,班里突然对同学雨议论纷纷。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