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
东北。
农村。
不知道从哪里奔来二十几个土匪,他们骑着快马,荷枪实弹。
他们来到村里最大地主家。
领头的中年土匪身材魁梧,腰间别着两把二十响镜面盒子枪。他大手一挥,不容置疑的要地主家人先准备酒肉饭菜,他们都饿了,吃完再说其他事。
训练有素的土匪分成几组,房前屋后及屋顶做警戒。领头的和地主家掌柜的聊天。
战战兢兢的掌柜渐渐的恢复平静,他感觉土匪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
匪首背着手在各个房间走动,他看了看房梁上挂着的腊肉,夸奖日子过得有条理,又看到供桌后的墙壁上写的掌柜家祖先的名字,还微笑点头称赞,日子过好了没有忘记祖宗。又问了天气、庄稼收成,家里几口人等等,和平时邻居聊天没有区别。
饭做好,土匪们风卷残云、连吃带喝。而后非常意外的是,他们没有拿任何东西,有条不紊的骑马离开。
他们为什么没有拿,也没有再回来,是个迷。
这个故事我从小到大不知道听了多少遍。爷爷,父亲都讲过。那个地主掌柜,就是我太爷爷。
我太爷爷是在清末,兄弟三人从济南一路讨荒来到东北,过山海关后,兄弟分开。太爷爷来到黑龙江。
太爷爷先是给地主扛活,他身高体壮,聪明能干,慢慢的积累了一些钱,娶妻买地,慢慢的扩大到大约一千多垧地。
一个一无所有,毫无背景的人,通过努力打下一片基业,现在看来,这样的情节很鸡汤,也很胡扯。
也许,只能说是个例,或者是那个年代的原因吧。
太爷爷在解放前病逝,爷爷经历了土g、四q、文g。差一点被枪毙。
小时候,随父亲去过老家,父亲说,镇政府的那片青砖红瓦建筑曾经是爷爷家……
几年前,我接到老家堂哥打来的电话。他说,父辈们都去世了,他也七十出头难得家族聚会,要我尽可能回去。
来到老家,居然很多人都不认识,堂哥认真的排辈,我在同辈男性中排行二十一(人很旺)。
堂哥还给我介绍一个特殊的侄女,叶。
堂哥说,如果不是叶找到他们,他也不会想到组织这场家族聚会。
我们都听过无数次的太爷爷家遇到土匪的事,为什么土匪没有拿东西就走了,一直是个迷,现在解开了。那个匪首,是叶的曾爷爷。
匪首是太爷爷的侄子,他是太爷爷的二哥家的长子。
他看到供桌后面的名字,他家也有相同的供奉。他不便、也不敢相认,因为做土匪随时会有各种危险甚至丧命,也会得罪很多仇人。
他后来被国军收编,就再没有消息。不知道是抗日战争中阵亡,或是去了台w。
在他的书信中,找到了当年的这段经历的记载,他强调家人,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去相认。不得不说,他想的很周到,很长远。一个是地主,一个是土匪,的确需要找合适的机会……
慢慢的,叶的家人忘记了这件事,慢慢的,叶的爷爷也老去。
叶在整理爷爷房间时,看到了这封信,找到了我们。
叶说,当年的三兄弟,两个有了联系,还差一个,不知道能不能找到了……
世界很大,也很小,只因为你不在,就变成了天涯…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