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过去了,可脑海里总浮现这样一幅画面:在春风骀荡的旷野里,一位父亲带着年幼的儿子,远远地朝一座铁塔走去。那一大一小,一高一矮的身影,是父亲与我。
我是陪父亲去相亲的。之前好些天,亲邻们商量父亲相亲时带谁去,但莫衷一是。最后商定,还是带最小的儿子去。那时很少出远门的我,听说跟父亲去相亲,既高兴又好奇。高兴的是出远门可以坐很久的公交车,这对我是向往的;好奇的是,我将要见到未来的母亲了。她该是啥模样呢?听父亲说,她的家就在一座高高的铁塔边。
到新寺下了车,远远就望见那铁塔。那时, 没有高峻的建筑物,所以铁塔显得特别高大。它矗立在四月的田野里,四周簇拥着油菜花、紫云英,还有起伏的麦浪。我松松爽爽地跟着父亲,脑海里想象着未来母亲的形象。父亲走得快,会转过身来等我,还爱怜地摸摸我的头顶囟。
那天,父亲穿一件半新的卡其中山装,口袋里插两支钢笔,不时地哼《奉贤中学校歌》。他以自己毕业于奉贤中学为荣,但由于家庭的离乱和生活的困顿,已经好长时间没听到他哼这歌了。虽然年纪小,但我读懂了父亲眉宇间对生活的希望。出门前,他给我剃了头,把我打理一新。其实我穿的都是半旧的衣服,只是湔洗得干干净净罢了。长大后我才懂得,父亲这么做不仅是为了体面,更重要的是让人看到一种不被生活压倒的精神。
我们一前一后走着,父亲也不再哼校歌了。除了脚步声,耳畔只有四月的春风在絮语。父亲在想什么呢?而此刻的我却想起了母亲。三年前,由于家庭成分原因,一家人备受煎熬。母亲在精神与生活的双重折磨下,抛下嗷嗷待哺的我们,去了另外一个世界。每当夏夜躺在门外的席簟上纳凉,父亲会指着天上的银河,骗我说母亲去了很远的地方,那里有一条大河挡着她,河比银河还宽,所以母亲回不来了。我曾在心里埋怨母亲,你为什么要去那里,不知道你的儿女有多孤单吗!长大了才知道,那是父亲在安慰我。后来读书了,白天有了玩伴不会寂寞。而到晚上,每听到窗外电闪雷鸣和凄厉的寒风呜呜吹进门缝,就惶恐不安:假如母亲在该多好!尽管父亲又当爹又当娘,但这世上,永远也替代不了的,一定只有母爱了!
麦垄间是劳作着的农妇,她们顶着头巾弯着腰,正播种着棉花籽,那背影使我无端地猜疑,那是不是我久违的母亲呢?终于到了铁塔下面。那是条十字岔路,也许父亲不知该往哪里走,就停了下来。那铁塔的底座有好几个牛车棚大,钢铁的身躯借助水泥墩,牢牢地铆住大地。我好奇地顺着钢铁躯干抬头仰望。白云在塔尖侃侃地飘移,米粒大的云雀在高天里唱歌。那是我从未有过的体验:天是那样的高远,心情是那样的美好。那是自母亲去世后所从未有过的晴朗。
我看得出父亲在踟蹰再三后,才问一个上田埂喝茶的农妇。这时我这才知道,父亲相亲的对象叫“尤玉”。见农妇茫然,父亲又腼腆地补充说是一个还俗尼姑。之前,来做媒的阿婆曾说,尤玉不曾嫁过人,对小孩会很疼爱的。这对于我父亲来说,一定是关键的考量因素。他想续弦,多半是为了弥补我们缺失的母爱。
铁塔西面不远,便是目的地。进得家门,一番寒暄。在麦茶的焦香味间,我悄悄打量起尤玉:四十不到,修长的身材,文静秀气,看上去慈眉善目。我见过小镇上尼姑庵里的尼姑,剃着光头,常年裹在灰不溜秋的长衫里。而她没尼姑的沉色,只留下出家人的文静与慈祥。这无意间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她将矮凳拉到边上,示意我坐下。她与父亲矜持地拉起家常,还下意识地捋捋我的头发。忽然感到,那像是久违了的母亲的手的温暖。
他们谈论些什么,我一点都不记得。但我从她的眼神中看出,她对父亲还是挺满意的。父亲毕竟是奉贤中学毕业的,又写得一手好字,诗书滋养出的气质,即便成年跟土地打交道,还是磨灭不了的。
回家的路,只听父亲一路哼着校歌,旋律明显比来时轻快。我不时回头遥看高高的铁塔,直到登上公交车,还在回味着她温暖的抚头。
在之后等待的日子里,本来勤快的父亲扫帚、抹布不离手,把家收拾得一尘不染。全家人都期待着那个美好日子到来。大概一个多月过去,还不闻音讯。问说媒的阿婆,只是说在准备。言语间不无搪塞。父亲也不再哼校歌,脸上却平添了愁容。年幼的我预感到某种不祥。
夏天来临时,介绍人告诉父亲,大意是尤玉及她父母对我家还都满意,她也准备分担抚养我们兄弟姐妹的重任。不过她偶尔从街坊邻居那里打听到,我家的家庭成分“高”,父亲又是“戴帽子”的四类分子,这一点让她十分惧怕。作为还俗的尼姑,又是一个柔弱的女子,她是经受不住风暴打击了……
风雨飘摇的日子里一点微茫的希望,被一个暗浪击碎了。我在一段时间内很恍惚,常梦见那高高的铁塔,还有萦绕着铁塔尖的无忧无虑的白云,以及在高天里尽情欢歌的云雀。
长大后,工作、谋生的压力,催迫得自己无暇回首往事,而每当看到高耸的输配电铁塔,我依然会无端想起那铁塔,想起那个叫尤玉的人。年前,闲谈间说起那段往事,朋友告诉我,那铁塔二十多年前倒塌了。而他也不知道有一个叫尤玉的曾经是尼姑的女子。
四十余年过去了,世事沧桑。你还好吗?尤玉长辈。还住在铁塔附近吗?你是否知道,你一刹那抚顶的温暖,已经经年地留在了我脑门上。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