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火耕水耨,历来众说纷纭。读古书,最常见到的一个词,是刀耕火种。这情景常让我想起那些精光的山头,如一片骷髅场,或青峰隐隐,如碧玉簪。南方的溪流清澈见底,百年古榕树在岸边垂挂。百越土著,衣着鲜亮华美,简单的草寮,隐现在山谷。他们砍伐杂草树木,加以焚烧,才能辟土以种作物。火耕水耨,是南方的水稻种植。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这种方式虽然粗放,单位面积产量也不会提高,但由于巧妙地利用了水与火的力量,加上山区丘陵之间,无法进行机械化作业,南方山区的作物种植,很多地方至今还残留着火耕水耨的一些痕迹。
先秦南方各地越人多行“火耕水耨”法,由来已久,首记此事者,为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说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火耕而水耨”。所谓火耕水耨,《汉书·武帝纪》这样记载:
“江南之地,火耕而水耨。”应劭注曰:“烧草,下水种稻,草与稻并生,高七八寸,固悉芟去,复下水灌之。草死,独稻长,所谓火耕水耨。”
秦始皇时代,大将赵佗兼并桂林、象郡,统一岭南,建南越国,自立为南越王。定都番禺(今广州)。这是岭南第一个都城。岭南山多,土地硗确,山间野谷,地力贫瘠。赵佗下令驻军及岭南各地南越人、骆越人等开垦荒地。伐木而树谷,燔莱而播粟,火耕而水耨。
岭南古代的农业,往往与火耕水耨紧密相连。所谓的火耕水耨,是一种比较原始粗放的耕作方法,其主要运用于草莱初辟、杂草丛生的新垦田地。具体方法是:
首先野烧。用火把田中的杂草灌木烧掉,然后再种稻。稻苗与杂草并长。即可放水。稻与杂草一并淹没。在此情况下,稻是能正常生长的,而杂草却难以生存。这种稻作术虽然原始,却很巧妙,运用水稻不怕水淹的这一特性。水稻是一种很特别的农作物,其生长发育过程,都是在积水的地里。随着水层加深而不断向上生长。这样,只要进行灌溉,就能淹死杂草而无伤稻苗。这虽然是很落后的稻作技术,但它适合于岭南各地,尤其是山区丘陵的荒野地带。
火耕,又称畲田。畲,音奢。火种,烧榛种田之意。以火烧草,不用牛耕,直播栽培,不用插秧,以水淹草。范成大《劳畲耕》云:“畲田,峡中刀耕火种之地也。春初斫山,众木尽蹶。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火之。”南方有畲族,即因行畲田法而得名。畲田,是顺着山势谷地而种的坡地。在唐代,垦山为田,称为畲。这种畲田在岭南很普遍。李德裕《谪岭南道》云:五月畲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畲田,即后世梯田的前身。明·谢肇淛《太姥山志》记载:畲人纵火焚山,西风急甚,竹木迸爆如霹雳……回望十里为灰矣。
刘禹锡的《连州畲田行》:
何处畲田好,团团缦山腹;
钻龟得雨卦,上山烧卧木。
惊麇走且顾,群雉声咿喔;
红焰远成霞,轻煤飞入郭。
这首诗绘声绘色地记录了南方民族烧山时火焰冲天,野兽惊走的壮观图景。我的故乡,至今还有这习俗。我们称之为烧荒。烧荒,实则为秸秆还田。记得每每秋收过后,田野上青烟四起,火苗猎猎。第二天,地上一片灰烬,弥望原野。
种下作物之后,不耘不灌,旱不求水,涝不疏决,任之于天地。这种俗称望天收的广种薄收种植法,其产量若何?因为有大量的杂草灌木被化为灰肥,枯草腐木堆积在山,随雨坠田,故土深泥腴。加之雨水充沛,收成亦不坏。嘉靖《钦州志》记载:
撒种于地,仰成于天。然犹亩收三四石。盖其地极膏腴也。
但是,这样的膏腴之地,经年之后,地里的肥力削弱,则另寻他处。又数岁而复之。故熟田少,而荒地常多。
百越诸族,沿溪洞而居。溪滩很多,岸边灌木丛生,水流时宽时窄。水草野树,最宜火耕水耨。百越人多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其中,还有一种种植法,名种山栏。种山栏是岭南黎族、苗族的一种传统的耕种法。也叫开火山。仅从名字就可看出原始刀耕农业与山地结下了不解之缘。男事耕牧,高冈硗陇,必火种之。种山栏的整个耕作过程包括:
选地。岭南山地,山百倍于田,土少石多,虽绝顶亦可耕植。地瘦,则弃之,另择栏地。于是,村落聚散无定,所耕之田,在斯即居于斯,日久,地瘠则去他乡。地方找好了,在山栏边搭个草寮,遮风挡雨,为栖息地。
砍伐。找到一块山地,灌木丛生。第一步就是砍伐。把那些杂草、灌木都砍下来,晾晒。
焚烧。灌木晾干后,即可焚烧。灰烬为肥,不但根干无遗,土下尺余,亦且熟透。然后整地,搬走石块,围起栏杆,有房有田,这里就是自己的家园了。
点种。播种时男子用削尖的木棒一边戳穴,一边后退,妇女跟在后面点放种子,埋土。多种水稻。这是一种耐旱的稻种,也叫山禾,禾粒大,味香,只是薄产,但年可三四熟。
在岭南山间行走,我常常看见山坳里,有青烟升起。一些长满灌木丛的山谷,正在燃烧。当地的山民告诉我,那叫开山火。灌木丛化为灰烬,留下一片谷地。好在现在有了牛耕,也有机耕,属于精耕细作,其产量比起火耕水耨时代,自然要高得多。太阳升升落落,月亮积积溶溶。我走进了遥远的火耕水耨的年代。那些隐蔽寂寞的草寮,山野的青烟,贫瘠的谷地,是百越人栖息的家园。我看见岭南的先民们,在群山的峡谷里,在那些古老荒凉的丘陵之间,挥着镰刀收割稻穗,他们的脸上,挂满辛劳和汗水。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