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了解的民俗之三(地方文化):
过去,农村的文化活动主要与两个文化团体有关,一个是剧团,解放前全县差不多村村有剧团;一个是“八音会”(原来叫吹鼓手,后来叫娱乐班),虽然达不到村村有的水平,但一个乡也有好几个。婚丧嫁娶离不开这两个团体。
在农村“唱戏”现在还是一件大事,多数村庄每年都有固定的日子,请什么档次的剧团,就是一个村实力和形象的标志。“八音会”多数叫娱乐班,婚丧嫁娶普遍都请,有的还不只请一个,演出的节目主要是戏曲唱段和流行歌曲。
戏曲的产生有数百年的历史,山西的戏剧像煤炭一样在全国有名。山西省被称做中国戏曲之乡,剧种大概有五十多种,比较有名的被称为“四大梆子”,即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上党梆子和蒲剧(也有的叫南路梆子),中路梆子为山西省的代表剧种,又叫晋剧。中路梆子主要流行在省城太原和晋中一带,此外,在河北省的井陉、张家口,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包头和青海等地也很流行;北路梆子主要流行在忻州、雁北;上党梆子主要流行在晋东南;蒲剧主要流行在临汾地区。还有眉户剧主要流行在运城地区,另外,像太谷秧歌、碗碗腔、二人台等仅在一些地区流行。
地方戏是在一定地域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山西省能成为戏曲之乡,有其一定的原因。它说明山西过去的文化教育和经济比较发达,没有大量的人才是创造不出那么多剧种来的。山西省现存地面文物是全国之最,山西是现代金融业的发源地,山西还是摔跤之乡,这些都说明我们山西是个好地方。
戏剧在历史上曾发挥过重要作用。戏剧作为文艺形式除了具有文艺的一般功能外还突显两大作用。一是教育作用,过去文化教育不发达,多数人为文盲,社会的主导思想如封建社会提倡的忠孝节义和伦理道德以及一些历史故事大都是靠戏剧来传播的。“杨家将”的一门忠烈,“陈士美”的喜新厌旧,诸葛亮的“三气周喻”,“三娘教子”、“算粮”等都家喻户晓,虽然塑造的多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但切切实实的是起到了教育人们如何做官做人的作用;二是经济功能,演戏必然是一种由许多人参加的社交活动,直到现在还是“文化搭台,经贸唱戏”,使文化活动为经济发展服务。
在现代传媒的冲击下,戏剧在大城市有些走低,在农村仍然很“火”,作为家乡人,了解家乡戏,就算是热爱家乡的情结吧。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