馨文居

首页 > 精美散文 > 抒情散文 >

田家祠堂

时间:  2025-09-20   阅读:    作者:  王昌宁

  “湖广填四川”兴起后,田氏家族,远离故土,千里迢迢,来到四川。在“江津吴滩”生根后,田家祠堂应运而生。祠堂建筑,突出了私塾教育理念,因此方圆一带,颇有盛名,其建造来历、规模、样式、现状,“吴滩志书”中,都有详细记载。

  田家祠堂,位于吴滩平安村9社,建于1851年。田氏的祖先,早在康熙年间自湖北孝感迁来,于吴滩、金紫大堰塘安居落业。经数代繁衍,遂成当地耕读旺族,并在此修建祠堂。建筑群落定型于1863年。现存建筑面积近1500平方米。据当地老人回忆,解放前该祠堂的园林及祠堂外建筑,是现存建筑占地面积的5倍以上,两侧均有大路通达,没有构建围墙,正对祠堂的正门的大坝任由乡人聚集,祠堂也任由乡人进出,可想当时的热闹场景。同时,也体现出田家族领的开放与开明。由此,远近农家子弟慕名来此,附读“田氏私塾”的,其中也多有出息。

  田家祠堂,建筑群落为两横两纵三开间六合院,建筑工艺细腻而精湛。纵墙,三开间,双坡硬山顶,抬梁式与穿斗式结合,土砖石木结构,9个院落9个天井,左右各三个院落辅助衬托中间3个主体院落,秩序分明。大门位于当中心间,严格讲究与两道旁门的距离对称。左右是过廊,直接连接旁门。大门没有门庭,大门前的坝子,以大门重点沿线延展,使坝子方方正正镶嵌于整座建筑群落前方。大门进去是建筑群落重心三重堂,依托天井,隔而未隔、界而未界,显示出对建筑内部空间的合理利用。进大门即二堂,为中心议事之处,以及对外接待场所。二堂后是大堂,也即享堂,正壁上设香盒神龛,左右,供奉列主列宗牌位,为族中祭祀主祭场所。进入第三进院落至三堂,为宗祠重要收藏族谱重地,宗法族规文本也收藏其中,平时锁闭,为宗祠功能重要用房。左右六个院落,以对称分布为纲要,形成相同,面积小于当心开间之3个院落。其间开辟多间用房,呈现前开间比后开间渐次减少面积、后开间渐次增加隐秘幽深的规律,以昭显庭院深深与庄严。

  纵墙,右开间,一进为私塾用房。第一口大天井为长方形,天井左,接二堂,未见过廊,以门相通。天井右面为私塾讲堂,面积百多平方米,是右开间进入后最大的一块空间。讲堂与天井之间,界以木质墙体镂空为窗,制为格扇。其墙基为竖立之大块石碑,其上捐刻族规家训,另有碑记铭文。二进之房屋,为学生温习室,三进之用房,为塾师用房,整体追求民间书院特点。由于祠堂建筑过程中,注重教育用房,为当时祠堂建筑所罕见,田家祠堂私塾教育因此驰名,吴滩“现龙场”的名儒郑廷柱,一度被聘为私塾主讲。当时来田家私塾读书的各家子弟较多,邻县永川、璧山也慕名把小孩送来就读。由此,田家祠堂私塾名声远播,久负盛名,立而不衰。民国初年,田氏族人又集资在祠堂内办起第一所私立小学校(校名:彝训小学)。1960年,当时的梯子乡政府,在田家祠堂办起了中等规模的初中学校。

  田家祠堂其二堂与大堂之间二进大门石柱上有阴刻楹联:“肯构肯堂三年乃竣;爱居爱处百世其昌。”纵墙,右开间一进教育用房,大门石坊上的楹联:“奋志以披黄卷,待时自步青云”,横额“醉饱书乡”。纵墙,左开间一进大门石坊之上,另一幅楹联赫然在目:“幸处唐虞世宙,长存雷雨经纶”,横额“文章报国”。这些遗迹,都反映出田氏家族十分重教重学和爱国爱民。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最早,田氏族人,建其田家祠堂的初衷,是在于演绎宗族谱系。没想到,后来发展形成为宗族谱系与华夏精神谱系的有机结合。这在宗祠遗迹中,实属少有。如此好的家氏、家祖、家风、家业更值得世代借鉴与颂扬。

  目前,田家祠堂基本保持完好。老房宅,新住户,堂内堂外,仍然像过去一样,任由乡人来来去去,院坝中,多了一些打理农务的乡民;岁月流逝,远近他乡,村里村外,仍然传颂着田家祠堂“文章报国”的家训与故事,并代代相传!

猜你喜欢

阅读感言

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文章推荐
深度阅读
每日一善文案(精选94句)高情商emo文案(精选110句)有一种牵挂叫做:甘心情愿!每日一善文案正能量山村雨后题禅语感悟人生的句子(精选27句)你在我的诗里,我却不在你的梦里止于唇角,掩于岁月时光是个看客左手流年,右手遗忘唯有暗香来其实爱不爱,变没变心,身体最诚实那一季的莲花开落那首属于我们的情歌,你把结局唱给了谁无处安放的爱情蓝色风信子少年的你为旧时光找一个替代品,名字叫往昔青瓦长忆旧时雨,朱伞深巷无故人你是住在我文字里的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