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可度,顾名思义是承认和许可的程度,分外界和自我两个层面。认可度可以用来量化事物或观点受关注或支持的程度。于是乎,我们总是把认可度高低当成判别事物高下的标准,而我的观点是:要辩证看待认可度,提升软实力,问心无愧做自己。
首先,认可度是人人爱的“香饽饽”。人天性慕强,喜欢被认可是人之常情。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当个人被社会认可,内心深处的力量和价值源泉便汩汩流出,自信心和内驱力也随之提升。反之,认可度低的人往往容易因失去信心而沮丧。我们也更容易接受认可度高的事物:看书要看名人推荐的,新闻要看热搜第一的,观点爱听专家名人的。慢慢地,认可度成了评价事物价值的标准,成了人人趋之若鹜的“香饽饽”。
其次,认可度并非永远的“金名片”。有时一件事物的认可度会受各种动态因素的影响而变化,因此我们要辩证看待。在网络信息碎片化的今天,人们的好恶分秒之间变化无穷,如曾一度直播出圈“挖呀挖”的武汉老师,爆红时圈粉千千万,认可度高到惊人。不久后却被好事者带偏了节奏,网评好感度直线下降。
《论语》中,当子贡问孔子“乡人皆好之,何如”和“乡人皆恶之,何如”时,孔子都回答“未可也”。因为孔子认为乡里的好人都喜欢他,乡里的坏人都厌恶他才“可”。但好恶只在一瞬间,“可”与“不可”受主观动态影响强大,孔子追求毕生而未可得,可见认可度并不能为一个人或一件事永远定性。
再次,求认可度不如打“强心剂”。叔本华说:“人性最特别的弱点就是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盲目追求“认可度”会让人坠入“讨好型人格”的深渊,因为太想“活成他人”而变得自卑脆弱敏感。《热辣滚烫》中的杜乐莹,32岁以前一味无原则迎合他人、委屈自己,这难道不是内心脆弱、自我认同感低的体现吗?
“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发现: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百岁杨绛的切身感受告诉我们,我们大可不必太在乎外界的认可度,强大内心,众善奉行,便是问心无愧。
我们要正视内心需求,不受表象干扰,求自我认可度于自己,不以认可度为判断事物高下的唯一标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不断反思自我、完善自我。以平常心面对外界的认可度,以无愧心看待自己的认可度。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