馨文居

首页 > 杂文荟萃 > 网络文摘 >

我的书缘

时间:  2023-09-09   阅读:    作者:  晖哥

  作者:宋春晖

  01

  最近,我的作品集(第三集)成书面世了,当我从印刷厂取回书籍,面对前面这一大堆凝结我的心血,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新书,犹如看到了从母腹中刚出生的一个带着微笑的婴儿,心中一阵喜悦。就像经历了受孕、妊娠、十月怀胎,这是一个家长所期盼的第三胎。

  回想起平庸无奇而又曲折坎坷的一生,是因为与书的结缘,才让我几十年的人生路上时常荡漾起涟漪,工作中激扬起热情,生活更加充满着多姿多彩,也成就了我著书立说的梦想。02

  我出身于一个教师家庭,父母亲的遗传基因以及言传身教,让我对书有一种天生的挚爱,从小便养成了爱书和读书的习惯。

  我对书的痴迷,大概开始于读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那时正是“文革”时期,很多书都被当成封、资、修的“毒草”被禁,当然那些“大部头”我也看不懂,连环画便成了我的“最爱”。那时我家住在城东小学,即横巷小学的前身,后来被拆掉了,建成县国税局的那块地方。母亲那些年在城东小学任教,一天,同校的一位黄老师外出时把钥匙遗留在家里,让我从窗户上钻进屋子帮她取钥匙,我进到室内后看到桌子上放着四角钱,这是很有诱惑力的,我稍作迟疑后,悄悄地把钱装进了口袋里,这是我一生中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当了一次“小偷”。之后,我马上用这四角钱到新华书店买了两本连环画,一本《渡江侦察记》用了二角五分,一本《鸡毛信》用了一角五分。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黄老师怀疑我拿走了钱,告诉了我母亲,母亲大发雷霆,将我一顿“毒打”,又是打屁股,又是掐大脚,把手掌按在桌子上,用教鞭使劲地抽打。母亲随后拿出四角钱,要我去还给黄老师,向黄老师赔礼道歉,承认错误。母亲在气愤中,把那两本连环画也撕得粉碎。撕掉那还未阅读的两本书却让我心痛,我看着满地碎纸,潸然落泪。

  这件事情的教训,让我终身谨记。这次的皮肉之苦,是母亲一生中对我一次最严厉的惩罚,曾让我对母亲有些怨愤,真是幼稚,我当时在墙壁上用小刀刻下一行字:“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但这并没有丝毫影响我对书的执着和痴迷。

  曾记得有一次,借了同学的一本连环画,走在校外的田埂小道上,边走边看,一不留神,失脚摔倒在旁边的水田里,身子扑在了泥水里,一本书也沾满了泥浆,也是向母亲讨要了二角钱,赔给了同学了事。那时候,坐在饭桌前吃饭时,也喜欢拿本书边吃边看,为此,中国传统的饭桌前教子,不知多少次遭到母亲的训斥,也不知父亲的筷子头多少次敲在了头上。儿时的爱书痴书,一则则往事栩然从我的记忆里翻出,在那花季雨季中,我不知为何,犹如像一个中了邪的懵懂少年,有梦想,有理想,有幻想,在那沉浸于书本中的无限美好的遐想中,是连环画陪伴我花光了少年的最后一缕阳光。

  03

  父亲那些年在县文化馆任馆长,文化馆下设有个图书馆,父亲看到我如此喜欢看书,于是在图书馆为我办了一本《借书证》,引导我走进这个书的世界,也从这时起开始接触小说类的书籍。图书馆管理员是一位姓朱的阿姨,我管她叫朱老师,她对我特殊照顾,一般读者都是从窗口借书,她允许我进入书库,任意翻阅,每个星期天,我便会早早等候在书库门口,每到下班时,朱老师会提醒我该回家了,每次一般读者只能借一本书,而朱老师每次同意我借走二、三本书。

  那时所喜欢读的书都是一些反映革命战争年代的战斗故事的书籍,很少有通俗易懂的儿童读物。记得有一套二十多本的记载着老一辈革命斗争史回忆录的《红旗飘飘》,让我似懂非懂,一知半解。是这间五十多年前的书库,让我每到周末流连忘返依依不舍的书库,带我进入知识的汪洋大海,这是我少年时代最为美好的时光,整天关在这书屋里,如进入深山密林的无人之境,静心阅读,翱翔于书的世界。

  04

  后来,我高小毕业后,参加工作了,在县建筑公司当泥水砖工,那时,尽管工作繁重,日升而作,日落而息,但读书,仍是一种难以抵挡的喜爱和追求。1971年那一年,我15岁,在暖水粮站修建仓库,粮站工作人员借给我一本《水浒》,这是第一次阅读古典名著,由于文化基础有限,捧着这一本如砖头般厚的书,如走马观花,咬文嚼字,昏昏欲睡,多年后重读这本书,才感受到书中的精彩。

  也是那些年,我的大舅叶超借给我一本他珍藏的蒲松龄所著的《聊斋志异》,这是一本用文言文和繁体字印刷的古代短篇小说,文章深晦难懂,是借助于文章后面的注释,方读完全书。第一次走进神话故事,沉醉于虚无缥缈的神仙、鬼怪、侠客的梦幻中,不安份的少年之心希望一天之间成为一代大侠,也担心夜里有一位妩媚艳丽的狐狸精的女妖敲响我的房门。

  那一年,我在父亲的书案上,翻出一本线装版的古籍书《王昭君》,我如获至宝,我把书带到当时做工的县氮肥厂工地。这本发黄的古书,文字精炼,情节感人,每天晚上,躺在工地的工棚里,一切喧嚣与我无关,逐字逐句精读,比当年读“毛选”还要入神入心,为书中人物王昭君的悲剧命运而唏嘘不已。这也是我一生中最为用心读过的一部作品,至今,王昭君的故事还在耿耿于心。

  王昭君,传说中的中国四大美女之一,沉鱼落雁,倾城倾国。书中描写的故事即为“昭君和番”和“昭君出塞”的历史典故。公元前38年,王昭君以民间女子入选皇宫,由于不肯贿赂宫廷画师毛延寿,毛延寿把王昭君的画像画得不是十分美丽,得不到皇帝的临幸,只能成为一名宫女,心生悲怨。公元前33年,汉朝的属国南匈奴首领呼韩邪来长安朝觐天子,以尽藩臣之礼,并自请为婿,元帝逐将宫女昭君赐给了呼韩邪单于,单于上书表示愿意永保塞上边境安宁。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去世,王昭君向汉廷上书求归长安,汉帝未允令“从胡俗”,于是复嫁呼韩邪单于的长子复株累单于。公元前20年,复株累单于去世,她又受命嫁给复株累单于的长子,即首任丈夫的孙子,但这次她抗命了,她承受不了彻底崩溃后选择了服毒自尽。

  该书反映了中国古代民族和睦政策的一段佳话,描写了王昭君西行路上,黄沙滚滚,马嘶雁鸣,内心苦楚,凄凄切切,也描写了王昭君身居番地,思乡思国,愁肠百结,直至愁病身亡的感人情节。前两年,我游山西时,曾站在雁门关的城楼上,在这条昭君出塞和番的必经之道上,我再度想起了五十多年前读过的这本书里的故事,缅怀王昭君这位为民族团结做出牺牲的绝世美女。

  05

  到了1974年,那年在集龙281队工地做工,工地上一位叫何小芬的女同事,借给我一本巴金先生所著的《家》《春》《秋》激流三部曲其中的《家》,在当时这类书还属禁书,该书的主人特意把封面撕去了,看不到书名,只能偷偷摸摸地阅读了。该书描述了1919年至1924年以成都为背景的中国历史处于转折时期的动荡年代中,一个封建大家庭四代人的生活和走向分化和衰落的过程,以及青年一代冲破封建宗法的束缚,追求美好新生活的故事。

  这本《家》是我第一次阅读的爱情小说,书中描写的高氏三兄弟的恋爱情节,以及他们的悲剧结局,让那时18岁青春的我热血沸腾,彻夜难眠,晚上,躺在工棚的硬板连铺床上,在昏暗的灯光下,听着雨点打在杉树皮屋顶上的雨滴声,认真阅读着书中的爱情故事,忘记了一天的疲劳,在那个精神空虚,业余生活贫乏的年代,何不是一种美好的享受。也就从那时起,我开始感受到爱情的神秘,和对爱情的向往。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之后,我又从同事那里借来一本著名作家欧阳山所著的长篇小说《三家巷》,这也是一部言情小说,当时也属于“毒草”类禁书,作品描写的故事发生在“大革命”时期的广州城,三家巷中周、陈、何三个家庭的日常生活和儿辈、父辈的复杂关系,整书是贯穿着“革命”和“恋爱”的主题,特别是爱情章节描写细腻,至今我还记得主人公叫“阿炳”,看着书中的情爱纠葛,让人仿佛也进入了角色,这就是名著的魅力所在。

  后来,又陆续读过几本当时遭批判的战争与爱情的小说《林海雪原》、《青春之歌》、《苦菜花》、《迎春花》等。06

  1975年,我从乡下工地调回县城,住在县建筑公司一间不足十平方米的单人宿舍里。为了活跃职工的业余生活,更自私地说,为了满足我看书阅读的欲望,我向公司领导建议办一间图书室,当时公司领导支持了我的想法,特批了三百元经费,我特地去新华书店选购了200多本图书,基本上都是小说类书籍。图书室设在我的宿舍里,从工地上捡回几块木板,钉成了一个书架,由我担任图书室的业余管理员。近水楼台先得月,在这段时间里广览群书,是我读书最多的一个时期。

  每天下班后,带着满身的尘土和汗渍,我会坐在书桌前,先读上半个小时的书,然后再去吃饭洗澡。晚上,工友们会聚集在我这陋室里读书借书,我们畅谈理想,交流读书体会。送走工友们后,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时,我又在书海里遨游,那盏25瓦的白炽灯,经常亮到深夜。那年春节,我自拟自写了一幅对联,张贴在宿舍门上,自娱自乐地调侃这书室气氛。右联为:斗室大世界;左联为:书中有乾坤;横批:高朋满座。

  那时候,公开发行的图书,按现在的流行说法,都是一些正能量的为政治服务的书籍,如周立波的《暴风骤雨》,浩然的《艳阳天》、《金光大道》,当时看这些反映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农村阶级斗争题材的小说,我是很不感兴趣,枯燥无味,与多年后读过的同样反映中国农村题材的陈忠实的《白鹿原》和古华的《芙蓉镇》相比,后者却精彩和感人得多。我这个人有个弱点,看书也会动感情,当读到书中一些感动人的情节时,会情不自禁,泪眼朦胧。

  那时,只有读了一本励志的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笔下的保尔·柯察金身残志坚,钢铁般的崇高理想和执着的革命信念,看得我心潮澎湃。保尔那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语言,深深地震撼着我,影响着我,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从那时起,我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基本成型,立志要让沸腾的青春涂抹出一幅色彩斑斓的图画,如霞绚丽,如歌悠扬,不虚此生。

  看完这本书后,我特意买了一本日记本,在日记本的第一页,端端正正地抄写下书中的一段经典名言:“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临终时他能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一一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07

  到了七十年代后期,“文革”结束了,枯木逢春,百花齐放,文艺刊物如雨后春笋纷纷问世。那时我在邮局订了几份杂志,有《人民文学》、《小说月报》、《收获》等,从那动乱时期过来的人,特别喜欢读里面的“伤痕文学”的作品,这类作品主要反思动乱时期左倾路线对国家的危害和对人民的肆虐。我至今还记得读过的好几篇作品,如卢新华的《伤痕》,刘心武的《班主任》,叶辛的《蹉跎岁月》,后被改编成电视剧的《于无声处》等。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国外各种名著译本在国内风靡一时,这时,我却对推理小说情有独钟。我特别喜欢上了日本作家松本清张和森村诚一写的系列推理小说。那时,每次出差和去外地开会,新华书店是我必去的地方,群众出版社出版的推理小说,我看到必买,我的阅读爱好由当初的对战争小说的狂热追捧,逐渐转到了理性的推理小说,这也是一个读者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成熟的表现吧。

  推理小说是以逻辑推理的方式侦破案件,充满悬念,通常故事里含有凶杀案与高智商的侦探并存,结局是错宗复杂的案件通过推理分析,抽丝剥茧后,罪犯得到了惩处。通过阅读推理小说,学到了很多东西,行事风格更加持重老成,思维更加理性慎密,对今后的工作受益匪浅。08

  到了八十年代中后期,我对书的爱好又转向了工具书,那时,各种知识竞赛蓬勃开展,只有借助于工具书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当年,每月工资只有四、五十元,我曾忍痛花费大半个月的工资购买了一套《辞海》,此后,又相继购买了《中国名人大辞典》、《法学辞典》、《中国地理大辞典》、《中国古代史辞典》、《中国近代史辞典》等工具书,从工具书里,学到了很多百科知识。再之后,又用三年时间,读完了《大学语文》、《高等数学》、《政治经济学》等12本高等教育教材,取得了一本红证书。

  九十年代初,由于担任了单位主要领导,工作繁忙,之后则很少购买书籍了,也没有过多的精力和时间看书了,偶尔买过几本,也置于书架任其蒙尘。至此,从借书、买书、藏书到著书,走完了一个完整的书途旅程。

  回望人生路,我要感谢书本,书是我的慰藉,书是我的驿站。感谢她伴我一起走过我生活的风风雨雨、春夏秋冬;感谢她让我度过了一个艰苦而充满希望的青春年代;感谢她让我先天不足的知识贫乏而不断充盈,日后厚积薄发;也感谢她给我一个不因困难而萎缩,人生更充实的缤纷绚丽的斑斓世界。

  至今,黄昏夕阳,人到晚年,回首往事,如歌如泣,如烟如霾。想做的,就是将曾有的无知和骄逸,一路走过来的激情和亢奋,沧桑中沉淀下的宁静和平和,对岁月的眷恋和难忘,酿成一杯生活的酒,不管是苦酒还是美酒,和着千情百绪的书缘,一饮而尽,品嚼一个花甲之年的甜酸苦辣,一幕幕、一场场,皆回味无穷……

猜你喜欢

阅读感言

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文章推荐
深度阅读
每日一善文案(精选94句)有一种牵挂叫做:甘心情愿!山村雨后题你在我的诗里,我却不在你的梦里止于唇角,掩于岁月时光是个看客唯有暗香来左手流年,右手遗忘蓝色风信子那一季的莲花开落无处安放的爱情青瓦长忆旧时雨,朱伞深巷无故人那首属于我们的情歌,你把结局唱给了谁为旧时光找一个替代品,名字叫往昔少年的你行至盛夏,花木扶疏你是住在我文字里的殇其实爱不爱,变没变心,身体最诚实南方向北处,似有故人来墙外篱笆,墙内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