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远思亲情绵绵——宋春晖《我的祖父》读后感文 /行走在走
宋春晖先生老当益壮,笔耕不辍,于亲情乡谊尤笃,一往而情深。《我的祖父》是宋先生亲情系列作品中的一篇,作者以朴实的文字叙述祖父一生的命运,其真实情感,震撼着阅读者的神经,令人久久难忘。
作品以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汝城县高村曾祖父大家族为背景展开故事内容。曾祖父生得五男两女,子孙后代二十多口人三代同堂,他苦心孤诣掌管的这个农商结合的大家庭,男主外女主内,家人和睦相处,各执其事,其乐融融,生气勃勃。宋先生的祖父宋周祥是曾祖父的长子,父子俩在县城西街开办布店,由于经营有方,生意兴隆。大叔公宋级三投笔从戎,抗日战争中曾与日本鬼子拼杀于战场,出生入死,后流亡台湾。三叔公与满叔公留守农村管理父亲与长兄因多年经营布店发财而置买的百多亩田土。四叔公宋训轮读书出身从事教育,善书法,尤以宋、楷见长闻名于县城。两个大家闺秀的姑婆,才貌出众,均嫁给县内刘家岭、泰来圩的富户人家。曾祖父名下的儿女,士农军商,各有出路。“食不穷,饮不穷,不会划算一世穷”,曾祖老爷子精打细算,克勤克俭,齐家有方,光大祖业,是民国后期湘南山村农民励精图治发家致富的典型。
时移世异,一场伟大的土地改革运动,彻底摧毁了中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由此改变了中国广大农村芸芸众生“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的命运,也改变了高村这个宋氏家族的命运,宋先生的祖父因“富农”的家庭成分开始了一生中先甜后苦的人生转折。祖母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去世后,祖父在高村老家那间前为厨房后为睡房的老屋里度过24年孤苦的余生。其间,宋先生在县城工作的父母因住房狭窄条件的限制,无法实现接祖父来县城养老的计划,只得每年向生产队投钱交积累换口粮,以解年迈祖父不能参加集体劳动挣工分的困窘,并每月从微薄的工资中抠出5元钱给祖父作为零用钱。宋先生少不更事,曾抱怨祖父的富农成分给家庭特别是给他个人造成的影响,在生活和工作上受到侮辱与伤害,不能升学,更不能入团入党,13岁就辍学在家别无选择地上山割茅砍柴,14岁稚气未脱就离家外出做小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1979年,地富反坏右“五类分子”脱帽,祖父终于得到了公民的身份,得到了作为人的应有的尊严。这个时候宋先生开始理解并亲近曾经成份不好的祖父,并与妻子不时带些汝城“土炮”(土制烧洒)和益将流溪土烟等东西回老家孝敬年迈的祖父。1986年的冬天,祖父在老家悄然而逝,当宋先生与父亲接到亲属的电话赶回家时,老祖父骨瘦如柴的身体早已僵硬。没有遗嘱,没有一个亲人在场,老祖父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走了,宋先生与父亲当时的痛苦心境自然不言而喻。作者在对家族对祖辈这些历史回忆叙述的同时,也透露出自己的无奈与逆袭,一个与他类似人生经历的读者,肯定会产生联想与共鸣;一个没有他这样经历的读者,也会惊异于生活竟是如此沉重而感叹。
宋先生的作品语言通俗,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感情真挚。在他系列的亲情回忆录中,祖父是他绕不过的一位至亲。在《我的祖父》的题材内容取舍上,因涉及到祖父“先甜后苦”人生命运的时代节点,作者正确认识历史的必然性,以免记述不当失之偏颇,故省略不叙。文中有些记叙看似轻描淡写,其实是作者刻意为之,蕴含深意。“祖父爱喝酒,他们七兄妹都喜欢喝而且能喝,这也许是家族遗传”,“七十多岁的嫁到泰来圩陈家的姑婆,来我家中,两杯高度白酒照喝不醉。”平民百姓,卑微人生,不失仅有的一点要求和爱好,自娱且自乐,自爱而自尊,忘记老之已至,抛却烦闷忧愁,草根生命中折射出的亮光,照见低贱中的高贵和长途上的温暖,这样的人性共性的独特描写,可以说是作者作品中的神来之笔。作者写祖父,不护短,不饰美,文中写祖父在县城开办布店时染上dubo恶习,曾经输掉过一箩筐白花花的光洋,由此可见作者之作品内容真实之一斑。此外,祖父在寒冬之夜孤独终老,宋先生与父亲闻讯归家奔丧的回顾,按汝城风俗去村前水井取水为祖父净身入殓的情节,虽无呼天抢地、捶胸顿足之渲染,惟情之真、意之切,令阅读者感慨掬泪!
散文写作,既有作者对人世间一切美好事物的感恩和赞叹,也有作者对人生不幸所经历的痛苦磨难而发自心灵深处的悲悯情怀,这就是散文的真情流露。所谓“情”,是“真”中之干柴燃起的心灵之火,没有“真”,“情”就是东效西颦,就是无病呻吟,从而失去感染读者的魅力。古人云:“君子之心,常存敬畏”。 宋先生的系列忆亲散文,是一篇篇感恩追远的佳作,思悠悠,情绵绵,亲情缱绻,葳蕤生香。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