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制做编辑蔡炯老师的文章《规则》时,忽然产生了很多想法:在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的今日,人们的物质生活丰裕了,社会文化富强了,然而,人们的道德水平却大大降低了,好像日渐忘却了见义勇为、乐于助人等道德质量了。针对这一现象,盼望通过这一篇文章来呼吁人们提高规则意识、道德水平,关爱他人! 蔡炯老师的文章《规则》,在清风笺文学平台及时刊发了,文章立意很鲜明:”规则是维持社会秩序与稳定的必要的原则,对个人而言,规则有助于建立成熟的人格。每个人的自我是由外界的事情与事物的反馈来决定的,如果没有规则意识,在与人相处和处理事情中就会不断碰钉子。”
纵观华夏历史,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传统的美德之邦。然而,时至今日,中国的道德质量却日益沦丧。翻看一页页旧事杂志,那么多关于“冷漠”“道德缺失”“食品问题”等字眼进人了眼球,这让我们不得不思索着中国人的道德心怎样了?这些问题无一不是“规则”的缺失。
我想:“感动与痛苦并存,责备与反思交错,忧虑与盼望同在。”中国人应当捡起一个友爱的心灵,建设一个有规则、有道德的世界。
众所周知,一个没有道德的人就如同一具没有灵魂的空壳,一个不懂得敬重生命的人就如同一个不经洗礼的心灵。康德曾说过:"能充实心灵的东西,乃是闪耀着星星的苍穹,和我们心中的道德律。”
然而,近年来一些火热的旧事大事震惊了我。一是2006年的彭宇将跌倒的徐老太太扶起,被徐老太指认是撞人者,告上法庭,索赔13万多。五年后案情水落石出。二是2021年10月佛山南海黄岐,两岁女童小悦悦被几辆车两次碾压,女童身边经过的18个路人对此不闻不问。最终,被捡垃圾的陈贤妹送医院,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去世了。留下了人们无止息的哀痛,也让国人对中国社会道德的反省。
上述,这让我们看到了在中国的法治进展不断挑战着道德的进步,日益进步的法治文明换来了道德的忽视,换来了人们见义勇为的淡化,换来了对生命权利的淡然。道德滑坡五十年的凶讯,不得不要求我们盼望“规则”,重拾那份友好互助的美德,关心每一个需要关心的人,让冷漠远离人们,让助人为乐成为美德。实践贵于理论,中国人要重新树立“规则”、一份具有良好道德质量的心灵,才能避开悲剧再次发生。
首先,遵守规则、学会敬重和善待生命。
世上的每一个生命都有存在的价值,没有理由漠视他/她,小悦悦的悲剧是国人丧失“规则”对生命的践踏,通过近年来的疫情,更让活在世界的人们盼望“规则”。要手把手、心连心的相互支持。其次,要守“规则”学习传统美德,加强本身道德修养, 树立健全人格。
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祥林嫂,再到如今的彭宇被控告、小悦悦被碾压,他们的悲剧,从侧面反射出了国人不守规则、人性扭曲和美德退却的现状。所以,必需以规则、道德训练来匡正人们的思想、去净化人们的灵魂。最终,牢记法律制度,树立良好道德观,做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
“老人摔倒扶不扶"的疑问困扰着人们,拿起法律的规则规定去行善、去规范地助人,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总而言之,接二连三的不守规则、社会道德问题还在延续,一系例震撼人心的案件拷问着人们的良知,用规则匡正和规范人们的行为是当下最重要的任务。
中华美德历代传承,礼仪之邦的优良美德却在21世纪被践踏。“规则有成文的,有不成文的,成文的如乡规民约,不成文的乃是潜规则。那么没有了道德,规则还会存在吗?从事件看,假如方方面面的人都有道德观念,那么还会出现这种情况吗?道德形成规则,规则辅助道德,道德与规则相辅相成。当道德不能再管制人们时,规则就会挺身而出,合理地去约束。这就是道德与规则相辅相成作用。美好的世界理应是道德与规则一并存在的。道德形成规则,绑住规则,那规则就不会离开道德。有道德的约束,还有规则的辅助,世界将会变得愈加美好。”
“规则”召唤着退却的美德,谈论着中国的“规则”和社会道德,才发觉,“规则”对于社会的进步是何等的重要。捡起被忽视了的规则和迂腐不堪的冷漠人性,抛却不法的道德行为,诚意举起灵魂的“规则”标尺来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事物。让我们召唤“规则”及退却的美德,让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多一些阳光多一些和谐!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