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永远都忘不了二零一五年的那个夏日,那是一个风雨欲来的下午,已经是填写志愿的最后十几分钟,我点击了提交,用键盘打下了那个我心里默写无数遍的学校和专业名称。
在最后一刻坚定地选择读艺术史专业,也是我未曾预料到的,在考前确实有把它纳入到选择范围,但是真的尘埃落定,决定去北京读这个专业,已经是出分后的事了,我的分数恰好适合这个专业的录取分数线,这也许就是冥冥之中皆有定数。学生时代对于学科的兴趣往往是由任课老师引起的,我钟情于历史,现在想来与我遇见的每一位历史老师不无关系。我的高中历史老师姓窦,毕业于西北大学的历史系,和传统历史学习的照本宣科不同,她喜欢把所有的历史事件宏观联系处理在一起,从不孤立任一历史事件。每当她在课上开始画思维导图,层层深入,逐步分析,都让我体会到了一种肾上腺素飙升的快感,这也许是我童年看推理小说时积累的兴趣,仿佛在历史长河里抽丝剥茧慢慢窥视着潜藏的真相。对这门学科的兴趣,不仅让我付出很多时间和精力,也影响到了我对于高考志愿的选择乃至人生的规划。
我的备考记忆是由二号线地铁、狭窄的民租房过道和晚自习后跑步的人潮组成的。和普通备考生不同,因为报考的艺术史专业的限制,我还需要参加艺术类统考。考前半年,在大部分备考生奋战于校园时,我背起画板参加了美术集训。
艺术类高考衍生的产业链如同蛛网覆盖在美院,大量的私人画室零星地分布在周围,这个片区的小巷子和城中村的民租房里,承载了大多美术生的青春和回忆。对我而言,每到三餐时间蜂群出巢一样的艺考生、画室里永远洗不干净的附着铅灰的地板、厕所里堆积成山的结块的调色板,和偶尔有食物油渍的静物罐,构成这斑驳和陆离的备考岁月。美术集训没有明确的作息时间,也不像文化课学习那样注重句法、单词、公式这样具体的内容,除老师每天规范内的作业之外,其余时间都是靠自觉练习,也就是所谓的唯手熟尔。
相较于高考的压抑,美术集训更像是一段可以喘息的时光。集体的陪伴为枯燥的应试时光带来一抹亮色,我喜欢准备画材的过程,享受削完一盒铅笔或者搅拌完所有颜料的满足感,这也许也是每一个美术生都经历过的集体记忆。因为艺术统考那天需要很早进考场排队,考前一晚我们几个人挤在一起睡。我仍记得那个夜晚,手机手电筒的光照在床板上的晕影,大家谈天说地,甚至忘记第二天的考试,思绪飞出了小小的宿舍,去到了比未来更远的地方。
高中分班以后,校舍搬到了北郊,空旷和陌生的新环境陪伴我度过了高中的最后一年,这对我来说是一段难忘的记忆。我需要穿过大半个西安去上学,这也让我人生第一次体会到住宿的滋味,每周我只有周日可以回家梳洗休息。而这段回学校的路成了我难得放松的时间,那时候的北郊还没有完全开发,凤城五路往北还是一片一片的城中村和荒芜的拆迁用地,每当公交车经过,窗外现代高楼大厦密密层层,和大片的荒地并行一处,这是城市现代化行进独特的印记,却鲜少人的踪迹。
高考是一场残酷的战役。“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分一个操场”“你身边所有的同学都将是你的竞争者”,这些话基本每一个备考生都反复听过,直到形成心理暗示和肌肉记忆。功利一点说,也许我们短暂的小半段人生都是在为此而努力的,这也可能是很多人人生中唯一一次可以改变命运的机会。这些东西反复地捆绑着我们的躯壳直到使我们僵直麻木失去意识,像被解剖的青蛙一样,在真正的冰冰的一刀来临时弹跳最后一下。这也是我备考时光最真实的感受,周围的每一个同学都在释放自己的这种压力,发出一种无声的嚎叫。每当晚自习下课,操场上总是成群结队跑步的考生,也许五圈、也许十圈,直至筋疲力尽,达到一种彻底的放空,就像防止一根越拉越紧的弦崩断。而这场痛苦的长跑中,也许有一天你结伴同行的战友会突然消失,高考前夕,很多同学选择了出国,而更多的考生则在彻底倒在跑道之前继续提速。我还记得宿舍里一个女孩,她的台灯永远是亮的,不管我睡前还是清晨醒来,低头看她永远坐在那里,迎接每一个黑夜和白天。后来她告诉我虽然坐在那里但是其实完全看不进去书,但是她太焦虑了,害怕并且恐惧钟表又转满一盘,也许对她而言这样可以跑赢时间。
高考公布成绩大概是在7月的某一天的中午,我还记得在彻夜未眠后偷偷查分的紧张,心跳在胸腔如雷鸣般跳动,当我听到电视机“冰冷”的女声通报国家线的时候,我心里已经完全明白了,考得并不好。我把自己反锁在房间里,逃避最后填报志愿,最后一天最好永远都不要来临。压力像达摩克利斯之剑一直悬置在我的头顶,第二、三志愿我也认真地填写了,但是我知道我内心只有一个选择,当时甚至做好了复读的准备。在提交的那一瞬间,我长舒了一口气。
距离高考发生那一年已经过去了很久,但是再次翻出这段记忆,很多细节依然历历在目,很多情绪依旧会在心里翻涌。我成长了许多,也许让我回到过去,我可能会做出不一样的选择,但是这也许就是时间的魅力,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高考年年都在进行,但是回望过去,我的心态已经发生了改变,过去痛苦的回忆也可能变成难以忘怀的流金岁月,这是由青春的金线和幸福的璎珞编织成的。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