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糕,是米粉拌少量芝麻蒸制而成的糕。花糕的问世,据说是一位外婆想出来的。因为外孙第一次来外婆家,回去时要有礼物相送。外婆绞尽脑汁,做出了既好吃,寓意又好的这种美食。
很久以前,浙江富阳陈家坞村的陈箍桶匠有个女儿,名叫陈雪儿,生得漂亮不说,还聪明伶俐。冬日的一天上午,她在溪边洗衣服,就在洗好准备回家时,忽听“啊呀”一声,连忙抬头一看,见一位陌生的年轻人双脚滑入冰冷的溪水中。
这里没有桥,水浅,平时只有一尺来深,溪中摆放着一块块石头,块与块之间相距一步,供行人踏着石头过溪。天寒地冻,溅在石头上的水结了冰,年轻人一不小心,滑入水中。幸亏他反应快,用手按住石头,身子才没有跌入水里,但双脚已经湿透了。过溪后,裤脚和鞋袜便冻住了,寒气从脚底冷到了心,处在这陌生的地方,他也不知如何是好。
心地善良的陈雪儿看到了,心想, 天气这么冷,一个外地人,如不及时换下鞋袜,脚还不被冻坏。既然自己碰到这种事,也顾不得什么了,便走了过去,红着脸把年轻人带到家里,让他脱下鞋袜,坐在火盆边烘烤。
年轻人名叫孙贤林,是十里外的龙门村人,家有几十亩良田,算得上是富裕人家。年根将近,父亲要他到外收取田租,这才经过陈家坞村的。
鞋袜烘干后,陈雪儿一家还留他吃了中饭。这一来,孙贤林对陈雪儿有了好感,每次路过陈家坞村,便到他们家歇歇脚。有时,还顺便给她带点针头线脑。一来二去,两人相爱了。
孙贤林央求父母,让他们托人到陈家坞村提亲。龙门是个大村,自家在村里也算中上等,娶儿媳自然要讲究门当户对,便去打听了。哪里想到,那姑娘竟是箍桶匠的女儿。那时手工艺人社会地位低下,被人轻视,娶匠人的女儿做儿媳,自己的脸往哪里放,孙家当然不同意。尤其是母亲王丁妹,更是极力反对。
可是,孙贤林是吃了秤砣铁了心,非陈雪儿不娶。孙家毕竟只有这么一个儿子,总不能断了香火,拗他不过, 只得勉强答应。虽然有情人终成眷属,但陈雪儿在婆家是受尽了委屈。
王丁妹为人奸刁刻薄,处处刁难儿媳,吃饭不让上桌,天蒙蒙亮就要她起床烧早饭,家里的活儿都推给了她,陈雪儿简直成了佣人。这个家是婆婆说了算,陈雪儿只能逆来顺受。好在丈夫对她好,也感到一丝宽慰。当然,陈雪儿的娘家人也有自知之明,从不去女儿家走亲戚,就连父亲到龙门村箍桶,也不去他们家。
陈雪儿的肚子一天天大起来了,十月怀胎后,生了个大胖儿子。虽然在家里的地位有所提升,但孙父孙母对亲家还是比过去好不了多少。
按习俗,婴儿满月后要“挪窝”,就是到外婆家住十天半月。出行前,王丁妹是千叮咛万嘱咐,最多只能住五天,甚至直截了当地对儿媳说:“你娘家经济条件有限,伙食不好会影响乳汁,对宝宝生长不利。”
陈雪儿清楚,经济条件娘家虽然比不上夫家,但父亲手艺精,活儿有得做,总有活钱进来的,怎么会亏待女儿和外孙呢。面对这蛮不讲理的婆婆,也懒得辩解。
外孙的到来,箍桶匠夫妻自然高兴,买鸡买鱼买肉,每天荤腥不断。五天时间实在太短了,不知不觉他们要回去了,外婆家自然要给外孙送点礼物。可是,送什么好呢?自己一家本来就被亲家看不起,送贵重的,家里条件不允许,送一般的,说不定会被他们抛出门外呢。
为了给外孙的礼物,外婆李秋娟是伤透了脑筋,她想,礼物寓意要好,最好是糕,“糕”与“高”谐音,意味着高升、发财、富贵。她想到了年糕。但现在还刚刚进入八月,到过年尚有四五个月,这个时节送年糕,有点不伦不类,何况年糕不能现吃,要烧后才能食用,分给别人最多也只有一二条,没有多大意思。
李秋娟猛地想到,年糕粉蒸熟后倒在面板上时,常有人抓一把蘸着白糖吃,又香又松又甜,美味无比,被称作年糕花。她灵机一动,何不像年糕那样制作,蒸熟后去掉石臼打的环节,直接把年糕花做成方形,成为糕。主意定下后,就让丈夫箍一只蒸米粉的桶。箍桶,是箍桶匠的拿手好戏,他连忙按妻子的要求箍了一只蒸桶,就是后来戏文《九斤姑娘》中石二店主要张箍桶箍的那只无底无盖桶。
外孙要回去的前一天,李秋娟磨好米粉。黄昏时分,她在米粉中加了点水,用力搓擦,直到捏得拢撒得开为止,再加白糖,为增添香味,又撒了点芝麻、桂花、橘皮,拌均匀,便搁置着,让糖慢慢溶化。
凌晨鸡叫三遍,李秋娟起床蒸糕了。把米粉放入蒸桶中,想到蒸熟后切开来麻烦,便用刀在蒸桶里的粉中横竖划成一格格,再把蒸桶端到锅中,烧旺了火。蒸了半炷香的时光,满屋都是香气了。焖了一会,就端起蒸桶,倒扣在米筛中,趁热一块块掰开,成长条扁方形。因为有芝麻等点缀,便称它为花糕了。
一切准备就绪,雇了辆乌壳轿给女儿外孙,要送他们回家了。说心里话,他们不想去女儿家,可是,娘家没人送,婆家会更加看不起女儿的,何况小外孙是第一次来外婆家,李秋娟和丈夫只好硬着头皮挑着礼品,跟着轿子去龙门村了。
按规矩,外婆家送来的礼物要分给亲戚朋友、左邻右舍的,这规矩孙家自然不会违反。王丁妹拎着花糕篮,走东家去西家忙开了。这种糕点从来没有看到过,亲友们都觉得新鲜。趁着还有微热,就尝了起来。进嘴后口感绵软又韧,满口生津,尝过的人都说好吃,边吃边说着“高、高”的吉利话。有的还向王小妹打听,哪里有得买。得知是外婆自己做的,纷纷夸她心灵手巧,那些家庭主妇还上门请教,弄得孙家门庭若市。想不到亲家母有这样的手艺,她做的花糕受到大家的喜欢,不管怎样,这也是脸上光彩的事,王丁妹不得不对亲家母刮目相看了。这以后,孙家对儿媳娘家的看法也有所改变。
想不到自己做的花糕这么受人欢迎,回家后,李秋娟索性做了一些,让村里人品尝。就这样,做花糕的技艺很快传开了,主材料除了米粉外,还有玉米、番薯、高粱、黑米等粉,有的还把多种粉一层层拼接在一起,成为多色花糕。一些人家建屋上梁、搬家、做寿,还把花糕当作回礼。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