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所传孙武十三篇,多用曹公、杜牧、陈皞注,号“三家孙子”。余顷与撰《四库书目》1,所见《孙子》注者尤多。武之书本于兵,兵之术非一,而以不穷2为奇,宜其说者之多也3。凡人之用智有短长,其施设各异,故或胶其说于偏见4,然无出所谓三家者。
三家之注,皞最后,其说时时攻牧之短。牧亦慨然最喜论兵,欲试而不得者,其学能道春秋、战国时事,甚博而详。然前世言善用兵称曹公。曹公尝与董、吕、诸袁角其力而胜之,遂与吴、蜀分汉而王。传言魏之诸将出兵千里,公每坐计胜败,授其成算5,诸将用之,十不失一,一有违者,兵辄败北。故魏世用兵悉以《新书》从事。其精于兵也如此。牧谓曹公于注《孙子》尤略,盖惜6其所得,自为一书。是曹公悉得武之术也。然武尝以其书干7吴王阖闾,阖闾用之西破楚,北服齐、晋,而霸诸侯。夫使武自用其书,止于强伯8;及曹公用之,然亦终不能灭吴、蜀。岂武之术尽于此乎,抑用之不极其能9也?
后之学者徒见其书,又各牵于己见,是以注者虽多而少当也。独吾友圣俞不然,尝评武之书曰:“此战国相倾10之说也,三代王者之师,司马九伐之法11,武不及也。”然亦爱其文略而意深,其行师用兵、料敌制胜亦皆有法,其言甚有次序;而注者汩之12,或失其意,乃自为注,凡胶于偏见者皆抉去,傅13以己意而发之,然后武之说不汩而明。吾知此书当与三家并传,而后世取其说者,往往于吾圣俞多焉。
圣俞为人谨质温恭,衣冠进趋14,眇然15儒者也。后世之视其书者,与太史公疑张子房为壮夫何异。
1《四库书目》:宋代翰林院崇文馆的藏书目录,欧阳修参与编纂。
2不穷:不置敌于绝境。
3宜其说者之多也:这条评论的人很多也是应该的。
4胶其说于偏见:拘泥于某种偏见的说法。
5成算:已经计划好的计谋。
6 惜:珍惜。
7干:干谒、拜见。
8止于强伯:仅能称霸诸侯。
9不极其能:全部发挥它的功效。
10相倾:相互倾伐。
11司马九伐之法:司马,古代负责军政的官员。九伐之法,九种出战的方略。
12注者汩之:汩,混淆。
13傅:附加上。
14衣冠进趋:衣饰、行动。
15眇然:文质彬彬的样子。
欧阳修在这篇文章中所提到的《孙子兵法》,是春秋末年的齐国人孙武所著,在历史上非常著名,它又被称为《孙武兵法》,还有《吴孙子兵法》和《孙子兵书》以及《孙武兵书》这样几个名字,它是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上的瑰宝,与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和宫本武藏的《五轮书》并称为“世界三大兵书”。它的内容可以说得上是博大精深。欧阳修这一篇文章就是介绍为历史上这本书作注的情况。在第一段中首先叙说当时《孙子》注本的状况及其看法。第二段主要介绍“三家孙子”以及自己对孙武学说的看法。文中说,三家的孙子注,陈年代最后,因此他的注本得以常常批评杜牧注本的不足。然而前世最善于用兵的人还得称曹操。但是即使孙武凭自己的兵书,也只是称强于诸侯,并不能统一天下。等到曹操用孙武的兵书,也始终不能灭掉吴国和蜀国。难道孙武的兵术只能达到这种程度吗,或是其兵书还没有完全发挥其效能呢?第三段主要是扣住本文的宗旨,重点评论梅尧臣的《孙子注》。作者说,后代的学者,只知专力研究孙武的书,又拘泥于自己的某些偏见,所以注者虽多,却很少有恰当的。但是梅圣俞却不这样。圣俞曾评论孙武的书,他认为《孙子》只是战国时的兵战之说,夏、商、周三代君王用师之道,古代掌军权的司马的九伐之法,都是孙武兵书所不能及的。作者认为梅尧臣能恰当地评价《孙子》,并不等于贬低其价值。梅尧臣对《孙子》的文字简略而寓意深刻,对《孙子》中的行军用兵、料敌制胜的种种方法都是深赞不已。所以在梅尧臣看来,历史上超过于《孙子兵法》的著作还很多,只是没有被流传下来。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