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阳之南地名曰厄台,询其父老,曰:夫子绝粮之所也。
夫天地欲泰而先否1,日月欲明而先晦。天地不否,万物岂知大德乎?日月不晦,万物岂知大明乎?天下至圣者,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尧有洪水之灾,舜有井禀之苦2,禹有殛鲧之祸3,汤有大旱之厄,文王有羑里之困4,周公有管、蔡之谤,孔子有绝粮之难。噫!圣人承万古之美,岂以一身为贵乎?是知合天地之德,不能逃天地之数5;齐日月之明,不能违日月之道。泰而不否,岂见圣人之志乎?明而不晦,岂见圣人之道乎?故孔子在陈也,讲诵弦歌,不改常性。及犯围之出6,列从而行,怡然而言,美之为幸7。又曰:君子不困,不成王业。果哉!身没之后,圣日皎然。文明之君,封祀不绝。有开必先信其然也8。
于戏!先师夫子聘于时,民不否9;迍于世,民不泰也10。否则否于一时,泰则泰于万世。是使后之王者知我先师之道,舍之则后11,因之则昌,习之则贵,败之则亡,道之美此,孰为厄乎12?
1地欲泰而先否:泰,康健。否,衰退。
2舜有井禀之苦:舜的父亲想在他下到井中时将他掩埋。
3禹有殛鲧之祸:禹的父亲鲧因治水无功而被杀。
4文王有羑里之困:周文王曾被商纣王囚禁在羑里。
5数:运数。
6犯围之出:孔子曾被困陈、蔡,这里指从围困中逃出。
7美之为幸:既美又幸。
8有开必先信其然也:
9聘于时,民不否:被置之高位,百姓将不会遭难。
10迍于世,民不泰也:隐没之后,百姓就永受劫难。
11舍之则后:抛弃先王之道将衰败。
12道之美此,孰为厄乎:大道如此之美,又何来“厄”这一说呢?
曾巩这里所说的“厄台”,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孔子经过陈、蔡的时候遇到困难的地方,所以称之为“厄台”。曾巩这一篇文章首先是交待厄台的情况极其简略,这是首先是说明这个地方在淮阳之南,然后说这个地方相传其地为孔子绝粮之所。云“询之父老”,可见其事出于传闻,至于真实与否,还有待稽考才能确定。接下来说孔子在陈、蔡所遭受绝粮之难,对于孔子其人来说,并非是一场大不幸,一场厄运,相反,却是一件大好事,因为作为“承万古之美”的圣人孔子,要推圣人之道,行非常之事,必然会遭受到非凡的磨难,这是正常的,合乎规律的事。也就是孟子所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作者先引证了自然界的现象加以说明,认为天地的否泰交替,日月的明晦变化,都是符合规律的。天地不否,万物无从生存,日月不晦,万物无以知明,所以天地之否,日月之晦都是正常的现象,并非是不幸的事,天道如此,人事何尝不是如此呢?作者接着又以古之圣贤为例来说明这个道理:“尧有洪水之灾,舜有井禀之苦,禹有殛鲧之祸,汤有大旱之厄,文王有羑里之困,周公有管、蔡之谤”,先于孔子的尧、舜、禹、汤、文王、周公这些古之圣贤都有着同孔子相似的经历和磨难,但也并非就是不幸,因为非如此,不能见圣人之志,明圣人之道。这些都是我们在阅读文章的时候应该注意到的地方。因为只有真正明白了“道”的问题,所以就乐在其中,而不会在意外面的事情了,所以颜回才能达到那么高的境界,更何况是夫子了。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