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必行,则民信上而尊其令,令二三则反此1。天下之所以归其上者,以令行也。今也,朝与一事焉,暮或夺之;暮夺一事焉,或不越宿2而与之。二三孰甚焉?使民安所从而守之耶?又不务实也,故令发于朝,出于市,布于野3,民则曰:“非必行也,非可信也。”脱然去之而莫顾,已而果不行不信也。是不独道民二4也,又滋之使易其上也。所以使民能一其归5者几何?其不损焉,行之乎久,得无失执重以召败耶6?然则如之何?曰:要之议于朝也,稽其本末,审其利害,为可久之意焉,如斯而已,可也。
1令二三则反此:多次发布不同的命令,情况就刚好与此相反了。
2不越宿:不超过一晚上。
3出于市,布于野:颁布在城市与农村。
4不独道民二:道,引导。二,二心,不信任的心。
5使民能一其归:一,统一。归,心所向的地方。
6得无失执重以召败耶:无失,在某哪一方面失败。执重,拿着国家重器,即国家命令。
曾巩这一篇文章是说的命令的问题,这也就是古人说说的“言必信,行必果”的问题。曾巩这一篇文章首先是郑重申述号令必行的重要性。号令是国家推行政策的关键,只有号令严明,有令必行,才能取得百姓的信任,使天下归心;才能收到予期的效果,达到天下大治的目的。反之,如果号令不严,二三其令,就不能取信于民,就会使百姓无所适从,天下离心离德,要想使天下大治也就无疑于南辕北辙了。接下来再结合本朝实际。指出在号令问题上存在着严重的弊端,进一步申述号令不严所带来的严重危害。既然号令必行对于推行国家政策是至关重要的,如今应如何对待这样一个严肃的问题呢?“朝与一事焉,暮或夺之;暮夺一事焉,或不越宿而与之”,朝令夕改,夕令朝变,这种情况比二三其令更甚,要想使百姓听从号令,虽然“令发于朝,出于市,布于野”,而百姓却认为这种变化无常的号令并非一定要实行,也并不可信,于是“脱然去之而莫顾”。最后是针对当今在号令问题上所存在的严重弊端,作者提出简单易行、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怎样才能使百姓听从号令,万众一心,行动一致呢?很简单,就是不要随便改变政策,二三其令,使百姓能够长久地遵循一项比较稳定的政策。当然,一项固定政策推行过久,也会出现弊端,甚至会导致失败。遇到可能会出现这种现象的时候,唯一的办法是“议于朝也,稽其本末,审其利害,为可久之意焉”,也就是总结经验教训,在朝廷公开评议政策的优劣好坏,详细考察政策的制定及推行的情况,谨慎地审辨政策推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弊端和利益,然后除其弊端,制定更为长久的政策。这些都是我们在阅读时应该注意的地方。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