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读三代两汉之书,至于奇辞奥旨,光辉渊澄,洞达心腑,如登高山以望长江之活流,而恍然1骇其气之壮也。故诡辞诱之而不能动,淫辞迫之而不能顾2,考是与非若别白黑而不能惑,浩浩洋洋,波彻际涯,虽千万年之远,而若会于吾心,盖自喜其资之者深而得之者多3也。既而遇事辄发4,足以自壮其气,觉其辞源源来而不杂,剔吾粗以迎其真,植吾本以质其华5。其高足以凌青云,抗太虚,而不入于诡诞;其下足以尽山川草木之理,形状变化之情,而不入于卑污。及其事多,而忧深虑远之激扞6有触于吾心,而干于吾气,故其言多而出于无聊7,读之有忧愁不忍之态,然其气要以为无伤也,于是又自喜其无入而不宜矣8。
使予位之朝廷,视天子所以措置指画号令天下之意,作之训辞,镂之金石,以传太平无穷之业,盖未必不有可观者,遇其所感,寓其所志,则自以为皆无伤也。
余悲贾生之不遇。观其为文,经画天下之便宜9,足以见其康10天下之心。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足以见其悯时忧国,而有触于其气。后之人责其一不遇而为是忧怨之言,乃不知古诗之作,皆古穷人之辞,要之不悖于道义者,皆可取也。贾生少年多才,见文帝极陈天下之事,毅然无所阿避11。而绛灌之武夫相遭于朝12,譬之投规于矩,虽强之不合13,故斥去,不得与闻朝廷之事,以奋其中之所欲言14。彼其不发于一时,犹可托文以摅其蕴15,则夫贾生之志,其亦可罪16耶?
故予之穷饿,足以知人之穷者,亦必若此。又尝学文章,而知穷人之辞,自古皆然,是以于贾生少进焉17。呜呼!使贾生卒其所施,为其功业,宜有可述者,又岂空言以道之哉?予之所以自悲者,亦若此。然世之知者,其谁欤?虽不吾知,谁患耶!
1恍然:恍惚。
2诡辞诱之而不能动,淫辞迫之而不能顾:诡辞,诡辩不实之言。淫辞,浮夸失实的言辞。
3自喜其资之者深而得之者多:资,通“咨”,咨询、探问。
4遇事辄发:一遇到事情就运用出来。
5剔吾粗以迎其真,植吾本以质其华:剔,剔除。植,栽培。
6激扞:激烈、激动。
7无聊:无所依赖,指不依傍前人。
8自喜其无入而不宜矣:不宜,不合适。
9便宜:应办的事情。
10康:安定、安乐。
11阿避:阿谀逢迎与回避权势。
12相遭于朝:在朝中相遇。
13虽强之不合:即使勉强也不能相和。
14以奋其中之所欲言:奋,奋发、表达。中,内心。
15犹可托文以摅其蕴:摅shu,抒发、表达。
16可罪:可悲。
17是以于贾生少进焉:在贾生这里理解得更清楚了。进,长进、前进。
曾巩这篇文章中所说的贾谊,我们曾经在课文中学习过他的文章,知道他是汉文帝时期非常著名的文人,也是非常著名的官员。这个贾谊,他出生于公元前两百年,而去世于公元前一百六十八年,它是洛阳,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洛阳市东这个地方的人。他在十八岁的时候就非常有才名,在年轻的时候由当时的河南郡守吴公推荐,到了二十岁的时候就被汉文帝召为博士。可想而知他当时可以说是年轻有为了。之后才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这就更加难得了,这样的才华,这样的作为,这样的年轻,自然是很少见了,所以也就增加了他自己的那颗迅速成就功名的心了。不过在二十三岁的时候,由于遭到官员们的忌恨,所以不久他就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后来又被召回到长安去,作汉文帝小儿子也就是梁怀王的太傅。可是不久梁怀王由于坠马而死,贾谊这就深自歉疚,觉得是自己没有尽到太傅的责任,才导致这不好的结局。那么就这样忧伤,才三十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曾巩这一篇文章就是写他的,这篇文章的艺术特点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首先是以气势雄浑,波澜起伏,激昂顿挫见长。其形容三代两汉之书,“如登高山以望长江之活流,而恍然骇其气之壮也”,“其高足以凌青云,抗太虚,而不入于诡诞;其下足以尽山川草木之理,形状变化之情,而不入于卑污”,层层递进,一气贯注,诚如储欣所评:“层累言之,如挹长江之水而注诸海”。其间又杂以个人的感受会心,使浩浑气势之中,不时跌宕顿挫,显得纡徐委曲,绝无平板呆滞之弊。这些都是我们在阅读时应该注意的地方。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