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启:示及青苗事。治道之兴,邪人不利,一兴异论,群聋和之1,意不在于法也。孟子所言利者,为利吾国(如曲防遏籴2),利吾身耳。至狗彘食人食则检之,野有饿莩则发之3,是所谓政事。政事所以理财,理财乃所谓义也。一部《周礼》,理财居其半,周公岂为利哉?奸人者因名实之近,而欲乱亡4,眩惑上下,其如民心之愿何?
始以为不清,而清者不可遏5;终以为不纳,而纳者不可却6。盖因民之所利而利之,不得不然也。然二分不及一分,一分不及不利7而贷之,贷之不若与之。然不与之而必至于二分者,何也?为其来日之不可继也8。不可继则是惠而不知为政9,非惠而不费之道10也。故必贷。然而有官吏之俸,辇运之费,水旱之逋11,鼠雀之耗,而必欲广之,以待其饥不足而直与之12也,则无二分之息可乎?则二分者,亦常平之中正也,岂可易哉?
公立更与深于道者论之13,则某之所论无一字不合于法,而世之者,不足言也14。因书示及,以为如何?
1群聋和之:奸邪小人一齐反对。
2曲防遏籴:在两国边界上设立关卡,禁止邻国入境买粮。
3狗彘食人食则检之,野有饿莩则发之:富人家的猪狗吃了人的粮食就应该用法度来禁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就应该开仓赈济。
4乱亡:混乱。
5遏:阻止。
6却:退却。
7不利:不图利。
8为其来日之不可继也:这是因为以后将不能继续这样。
9是惠而不知为政:即使恩惠也不知道感激当政的人。
10非惠而不费之道:即使不恩惠也没有花费自己的。
11逋:负欠。
12直与之:直接给他们。
13更与深于道者论之:进一步与那些在大道方面很精通的人讨论一下。
14而世之者,不足言也:一般的世人,不值得讨论。
王安石在这篇中所说的曾公立,并不清楚这个人究竟是谁,不过肯定是反对他变法的。我们知道王安石变法,在当时肯定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因为各自站得角度不同、看问题的侧重点不同、思想也有不同,所以自然就有不同的观点,我们绝对不可以简单地听王安石说他变法没有私心,那么就简简单单地认为其他一些反对他的像司马光等人就有私心,就该被打倒了,这是我们以前讨论这个问题的大误区。我们知道司马光是一代名臣,一生可以说得上是光明磊落、襟怀坦荡,没有一点私心,他曾说过“一生无一事不可对人说”,这是什么样的光明磊落啊,简直就是我们今天的人不可想象的。另外当他主政的时候,有人提醒他说诸葛亮就是因为太操劳所以五十多岁就去世了,更司马光听到这个话后,说死生有命,然后就更加努力,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为国为民啊,哪里是王安石一封信中的几句话就可以把他给批倒的,但是我们现在一般的观点都是支持王安石,好像只要是变法都是好事,只要是革命都是好事,只要是变革、革新都是好事,不管这个新出来的东西究竟有没有益处,究竟对人民有没有好处,从长远的角度来看究竟是好处多还是坏处多,好像只要能解决当时的一点问题,不管它的副作用,都认为是好的,这是我们今天学者们、读者们一个极其严重的误区,所以对于王安石这场变法不能够真正平和地来探讨。还是苏轼说得好,宋朝时要变法,但绝对不是王安石那个样子,首先王安石没有知人之明,当宰相的没有知人之明,再好的法也变不起来,另外王安石变法太急,总想一步到位,这肯定是不可能的,在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一步登天的事情,所以尽管王安石变法听起来有道理,但实际上并不能实行,主要原因就在这里,而不是受到司马光等人的反对。这些都是我们在阅读时应该注意的地方。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