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情一也。世有论者曰“性善情恶”,是徒识性情之名而不知性情之实也。喜、怒、哀、乐、好、恶、欲未发于外而存于心,性也;喜、怒、哀、乐、好、恶、欲发于外而见于行,情也。性者情之本,情者性之用,故吾曰性情一也。
彼曰性善无它,是尝读孟子之书,而未尝求孟子之意耳。彼曰情恶无它,是有见于天下之以此七者而入于恶,而不知七者之出于性耳。故此七者,人生而有之,接于物而后动焉。动而当于理,则圣也、贤也;不当于理,则小人也。彼徒有见于情之发于外者为外物之所累,而遂入于恶也,因曰情恶也,害性者情也。是曾不察于情之发于外而为外物之所感,而遂入于善者乎?盖君子养性之善,故情亦善;小人养性之恶,故情亦恶。故君子之所以为君子,莫非情也;小人之所以为小人,莫非情也。彼论之失者,以其求性于君子,求情于小人耳。
自其所谓情者,莫非喜、怒、哀、乐、好、恶、欲也。舜之圣也,彖喜亦喜1,使舜当喜而不喜,则岂足以为舜乎?文王之圣也,王赫斯怒2,使文王当怒而不怒,则岂足以为文王乎?举此二者而明之,则其余可知矣。如其废情,则性虽善,何以自明哉?诚如今论者之说,无情者善,则是若木石者尚矣3。是以知性情之相须4,犹弓矢之相待而用,若夫善恶,则犹中与不中也。曰:“然则性有恶乎?”曰:“孟子曰‘养其大体为大人,养其小体为小人5’杨子曰‘人之性善恶混’是知性可以恶也。”
1彖喜亦喜:应该高兴的时候就高兴。
2王赫斯怒:文王发怒。
3无情者善,则是若木石者尚矣:没有感情地善行,这岂不是在学木头石头了吗?
4相须:相互帮助。
5养其大体为大人,养其小体为小人:如果教导大仁大义,那就是圣人贤人,如果教导小恩小惠,那就是普通人。
王安石这篇文章中所说的“性情”,简单说来其实就是指的人的气质和喜好。我们常常说“性情中人”,这个“性情中人”,就是指感情丰富,率性而为的人。常常用来形容一个人随其本性、情感外露、率性而为。在这个越来越复杂的社会上,在这个越来越真假难辨时代,在这个物质压抑人性的潮流中,突显真实本性、真诚而感情丰富的人,就显得特别稀有。我们要知道这个“性”指的是我们的本性,而“情”是指的这个本性表现出来的情感,而本性是善的,自然表现出来的情感也就是好的了,但是为什么在今天这个社会,我们常见到人们表现出来的却并不是好的呢?那就是因为受到了社会的染污,把本来纯净纯善的本性给染污了,自然表现出来的情感也就是不好的多了,所以这是我们应该注意的地方,应该尽量少接触那些不好的东西,而保持住自己的纯净纯善的本性,这样才是一个真正善良人了。而在这篇文章中,王安石也批驳了把性与情分割对立的“性善情恶”说。认为这种论调,是“只知性情之名而不知性情之实。”并且指出这种说法是“尝读孟子之书,而未尝求孟子之意”,认为人皆有七情,而且都是在接触具体实际事物中表现出来的,这种表现合于“理”就是“圣贤”,不合于“理”则是“小人”,圣贤、小人都是从情中表现出来的。为了进一步说明“情”合于“理”的问题,作者举舜和文王为例,舜因其弟象所表现出来的敬重兄长而“喜”,文王因密国侵略阮、共等小国而“怒”,这种“喜”和“怒”都是合于性理的,不然的话就不成其为大舜和文王了,这都是“性善”的表现,没有这种“情”,“性善”也就无法体现。这些是我们阅读时应当注意的地方。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