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古之人不与禽兽朋1也几何,圣人恶之也,制作焉2以别之。下而戾3于后世,侈衣裳,壮宫室,隆耳目之观,以嚣天下。君臣、父子、兄弟、夫妇皆不得其所当然。仁义不足泽其性4,礼乐不足锢其情5,刑政不足网其恶6,荡然复与禽兽朋矣。
圣人不作,昧者不识所以化之之术7,顾引而归之太古8。太古之道果可行之万世,圣人恶用制作于其间?必制作于其间,为太古之不可行也。顾欲引而归之,是去禽兽而之禽兽也,奚补于化哉。
吾以为识治乱者当言所以化之之术,曰归之太古,非愚则诬9。
1与禽兽朋:与禽兽为伍。
2制作焉:制衣裳、作宫室、成器物、立制度。
3戾:违背。
4泽其性:滋润培育其本性。
5锢其情:限制其情感。
6网其恶:制止邪恶。
7昧者不识所以化之之术:愚昧的人不知道教化的方法。
8顾引而归之太古:反而引导而回到太古时代。
9曰归之太古,非愚则诬:说要回到太古时代,那不是愚昧就是惑乱。
王安石在这篇文章中所说的是关于古代的问题,在王安石那个时代的古代,是指的远古人类的问题。王安石认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呈现一种悖论的形式,社会的发展往往伴随着新的罪恶和污秽的滋生泛滥,这是使古今中外的哲人们感到困惑和痛苦的一个老问题。中国古代的哲学家老子和庄子,怀着悲天悯人的心情,对人类的文明采取一种彻底否定的态度,主张弃圣绝智,返朴归真,他们美化上古之世:“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民,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若此之时,则至治矣。”针对老、庄的这种观点,文章指出:处于原始状态的上古社会,人类过着和禽兽差不多的生活,并不美好。正是由于“圣人”们的创造和变革,才使人类和禽兽有了区别,过上了文明的生活。当然,随之而来也出现许多新的问题,如私欲膨涨,机巧日生,奢侈淫滥,道德沦丧,然而,解决这些问题只能靠变革、靠教化、靠文明的进一步发展;而绝不能再使人类回到上古的原始状态中去。文不过这里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关于道家和儒家的观点的问题,其实王安石所说的就是这个问题,我们不能也跟着误会了,道家所强调的自然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状态,而儒家所强调的圣人时代也是这样一种状态,而道家说的返回自然其实是在儒家的盛世的基础上再向上提一层,以达到精神的提升,在现实生活中做到天下太平,而在精神的境界上不断提升,这应该才是它真正的道理所在。回归自然,是回归到一种更高的层次上,享受道的境界,和自然融而为一,而儒家的同样是与自然和谐相处,其实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而已,在根本上仍然是一致的。这是我们在阅读时应该注意的地方。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