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教者藏其用1,民化上2而不知所以教之之源。不善教者反此,民知所教之之源,而不诚化上之意。
善教者之为教也,致吾义忠,而天下之君臣义且忠矣;致吾孝慈,而天下之父子孝且慈矣;致吾恩于兄弟,而天下之兄弟相为恩矣;致吾礼于夫妇,而天下之夫妇相为礼矣。天下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皆吾教也。民则曰:“我何赖于彼哉?”此谓化上而不知所以教之之源也。
不善教者之为教也,不此之务3,而暴为之制,烦为之防4,劬劬于法令诰戒之间5,藏于府,宪于市,属民于鄙野6。必曰:“臣而臣,君而君,子而子,父而父,兄弟者无失其为兄弟,夫妇者无失其为夫妇也。率是也有赏,不然则罪。”乡闾之师,族酂之长7,疏者时读,密者月告,若是其悉矣8。顾不有服教而附于刑者,于是嘉石以惭之,圜土以苦之9,甚者弃之于市朝,放之于裔末10,卒不以已也。此谓民知所以教之之源,而不诚化上之意也。
善教者浃11于民心而耳目无闻焉,以道扰民者也12。不善教者施于民之耳目而求浃于心,以道强民者也。扰之为言,犹山薮之扰毛羽13,川泽之扰鳞介也,岂有制哉?自然然耳。强之为言,其犹囿毛羽沼鳞介14乎,一失其制,脱然逝矣。
噫!古之所以为古,无异焉,由前而已矣,今之所以不为古,无异焉,由后而已矣。
或曰:“法令诰戒不足以为教乎?”曰:“法令诰戒,文也。吾云尔者,本也。失其本而求之文,吾不知其可也。”
1善教者藏其用:善于教化的人将自己的方法隐藏起来。
2民化上:百姓受到教化。
3不此之务:不在这个方面用力。
4暴为之制,烦为之防:以暴虐为制度,规定很多法令来防范。
5劬劬于法令诰戒之间:劬(qu)劬,劳苦的样子。
6藏于府,宪于市,属民于鄙野:宪,布告。属,告知。
7乡闾之师,族酂之长:乡闾、族酂,古时候的地方组织名称。
8疏者时读,密者月告,若是其悉矣:疏一些的按照四季之时宣读法令高戒,密一些的每月都要向市民布告一遍。
9嘉石以惭之,圜土以苦之:嘉石,有纹理的石头,古时候于朝门外左立嘉石,命罪人坐在石头上示众,以表示羞惭。圜(yuan)土,监狱。
10弃之于市朝,放之于裔末:弃市与流放。裔,边远的地方。
11浃:通、达。
12以道扰民者也:扰,安抚、驯服。
13山薮之扰毛羽:山薮,山风。
14囿毛羽沼鳞介:将鸟关起来,将鱼养起来,不令得自由。
王安石这篇文章其实是说到了一个教育的问题,我们知道在《礼记》中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所以一个国家要想繁荣富强,要想百姓幸福安康,首先就得要弄好教育,因为夫子说“人存政举,人亡政息”,再好的政治制度,要是在上位的人不好了,那也办不好事情,也不会真正为百姓谋福利,所以只有把教育办好,真正培育出好的人才来,才能真正治理好国家。而教育,最重要而最基本的就是家庭教育,而后是学校教育,这都需要教育者以身作则,将圣贤之道为孩子们亲身示范出来,这样才能起到真正的教育作用,一旦不能做到而只是口头上说说,那么孩子也不会真学,因为父母老师都没有做到,自己也就不用真正做到了,所以王安石在这里也说要身体力行才是关键。王安石这篇文章将治理国家的方法归纳为“善为教者”与“不善为教者”两种,“善为教者”并不以教育者、管理者自居,强聒于民。而是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使人民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激发起人民“自强、自立”的意识,这就叫“民化上而不知所以教之之源。”而“不善教者”则依靠训戒说教,严刑酷法,人民在强力威逼下,虽然会屈服于一时但绝不可能心悦诚服。这叫做“民知所以教之之源而不诚化上之意也。”作者称“善教者”为“以道扰民”,“扰”这里是“驯顺、安抚”之意,“扰万民”即安抚万民使之顺服。“以道扰民”者不重“耳目”之教,不作表面文章,而是使政教风化自然而然地渗入人们的心灵。而“不善教者”则是“以道强民”。这些都是我们在学习时应该注意的地方。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