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罢榷茶之法1而使民得自贩,于方今实为便,于古义实为宜。而有非之者,盖聚敛之臣,将尽财利于毫末之间而不知与之为取之道也2。
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而今官场所出,皆粗恶不可食。故民之所食,大率皆私贩者。夫夺民之所甘3而使不得食,则严刑峻法有不能止者,故鞭扑流徙之罪未尝少弛,而私贩私市者未尝绝于道路也。既罢榷之之法,则凡此之为患,皆可以无矣。然则虽尽充岁入之利4,亦为国者之所当务也,况关市之入,自足侔昔日之利乎5!
昔桑弘羊兴榷酤之议6,当时以为则用待此而给7,万世不可易者。然至霍光不学无术之人,遂能屈其论而罢其法,盖义之胜利久矣。今朝廷之治,方欲百代之弊而复尧舜之功,而其为法度,乃欲出于霍光之所羞为者,则可乎?以今之势,虽未以能尽罢榷货,而能缓其一,亦所以示上之人恤民之深而兴治之渐也。彼区区聚敛之臣,务以求利为攻而不知与之为取,上之人亦当断以义,岂可以人人合其私说然后行哉?
杨雄曰:“为人父而榷其子,纵利,如子何8?”以雄之聪明,其讲天下之利害宜可信,然则今虽国用甚不足,亦不可以复易已行之法矣。是以国家之势,苟修其法度,以使本盛而末衰,则天下之财不胜用,庸记而必区区于此哉9?
1榷茶之法:国家茶叶专卖。
2尽财利于毫末之间而不知与之为取之道也:争夺一丝一毫的财礼而不知道给予就是夺取的道理。
3所甘:所喜欢的。
4尽充岁入之利:完全充入年末的收利。
5况关市之入,自足侔昔日之利乎:何况关税的收入,能抵得上以前所收的利益吗?
6桑弘羊兴榷酤之议:桑弘羊提出专卖的观点。
7当时以为则用待此而给:当时的人以为费用由这个就可以增加。
8为人父而榷其子,纵利,如子何:父亲对儿子实行专卖,纵使获得了很大的利益,儿子又能怎么办呢?
9庸记而必区区于此哉:何必一定要这一点利益呢?
王安石当年实行变法的时候,我们知道在一个很重要的层面上是关于经济方面的,在经济上实行的是对盐、铁、茶等方面的国家统购统销,这样的确是能增长国家的财富,可是这里又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要是这些东西都限制在国家手里了,那人民有靠什么东西获得一点点额外的收入呢?要是遇到灾荒年,农业没有收成的时候,百姓靠什么过活呢?不说额外的收入了,就算是在灾荒的时候,百姓没有农业收入,分钱没有,那哪里有钱去买盐买茶买铁呢?这些都是最基本的问题。财产集中到政府手里,自然百姓就穷了,这是很显然的道理,一个国家的钱就那么多,不在百姓手里,自然就在政府手里,要是集中到政府手里了,百姓没钱,什么事都干不了,那这个政府还能长久吗?而且盐、茶、铁又是百姓生活中必须的东西,将这些东西收归国家统购统销,不是断了百姓一支臂膀吗?所以汉武帝当年也是实行统购统销,弄得在他最后几年在位的时候,“盗贼半天下”,这是多么严峻的事实啊?而在这篇文章中,王安石认为:国家理财之道,不能依靠聚敛之臣无限制搜括民财,而要想使财用充足,则必须适当让利与民,这叫做“与之为取”。本文就是在这个观点上立论的。作者指出废除茶叶专卖,对于现实状况是适宜方便的,同时又符合恤民爱民的“古义”。接下来文章便从“于方今实为便”、“于古义实为宜”这两个方面充分论证了废除茶叶专卖的道理。王安石是深知盐铁酒茶等物专卖之弊的,不过当时朝廷“财用窘急无余”,“军储国用,多所仰给”一时是无法全部废除的。这些都是我们在阅读时应该注意的地方。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