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人廉,淫人洁,佞人直,非终然也,规有济焉尔1。王莽拜侯,让印不受,假僭皇命,得玺而喜2,以廉济贪者也。晋王广求为冢嗣,管弦遏密,尘埃被之,陪扆未几,而声色丧邦3,以洁济淫者也。郑注开陈治道,激昂颜辞,君民翕然,倚以致平,卒用奸败4,以直济佞者也。于戏!知人则哲,惟帝其难之,古今一也。
1非终然也,规有济焉尔:并不是最终的样子,只是有所等待罢了。
2王莽拜侯,让印不受,假僭皇命,得玺而喜:指王莽篡汉的事情。王莽,汉成帝时拜为新都侯,他一再辞让,后来却以种种阴谋手段,弑君篡权,自立为皇帝。
3晋王广求为冢嗣,管弦遏密,尘埃被之,陪扆未几,而声色丧邦:指隋炀帝杨广之事。杨广,起初装作不爱声色,骗取了第与后的钟爱,而后竟弑父杀兄,成为最为荒淫无度的皇帝。
4郑注开陈治道,激昂颜辞,君民翕然,倚以致平,卒用奸败:郑注,唐文宗李昂时的重臣,旧说此人阴险奸诈,曾激昂慷慨,大谈治国之道,博得君民赞同,而用他治天下,最终招致失败。
王安石这篇文章说的是知人的问题,王安石在变法的时候,就是由于不知人,所以导致他亲手提拔上来的几个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大奸之人和一些年轻的酷吏,这都是由于他变法心切,所以不求对方的德行是什么样子的,也不管对方是怀的什么样的心态,主要在他面前同意他、赞成他、支持他,他就提拔,这样显然提拔上来的就是奸臣了。还是苏轼说得好,宋朝是要变法,但绝对不是王安石那个样子,首先王安石没有知人之明,当宰相的没有知人之明,再好的法也变不起来,另外王安石变法太急,总想一步到位,这肯定是不可能的,在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一步登天的事情,所以尽管王安石变法听起来有道理,但实际上并不能实行,主要原因就在这里,而不是受到司马光等人的反对。所以对于王安石这篇文章,我们应该注意看。文章首先是揭露坏人的三种伪装情况,即贪婪的人伪装成清廉,荒淫的人伪装成纯洁,奸诈的人伪装成正直。在这里,作者运用反义词,使“贪”与“廉”、“淫”与“洁”、“佞”与“直”,形成强烈对比,从而说明了“知人”的必要性和困难。同时指出坏人的伪装不可能是长时期的,而是靠一时的伪装达到一定的目的,进而说明了“知人”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接着是引据历史人物加以具体说明:王莽,汉成帝时拜为新都侯,他一再辞让,后来却以种种阴谋手段,弑君篡权,自立为皇帝,这是以“廉”达到“贪”的目的的典型一例。杨广,起初装作不爱声色,骗取了帝与后的钟爱,而后竟弑父杀兄,成为最为荒淫无度的皇帝,终至以“声色丧邦”,这是以“洁”达到“淫”的目的的典型一例。这些都是我们在阅读时应该注意的地方。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