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诸侯谓之君,卿大夫谓之子1,古之为此名也,所以命天下之有德。故天下之有德,通谓之君子。有天子、诸侯、卿大夫之位,而无其德,可以谓之君子,盖称其位也。有天子、诸侯、卿大夫之德而无其位,可以谓之君子,盖称其德也。位在外也,遇而有之2,则人以其名予之,而以貌事之3。德在我也,求而有之,则人以其实予之,而心服之。夫人服之以貌而不以心,与之名而不以实,能以其位终身而无谪4者,盖亦幸而已矣。故古之人以名为羞,以实为慊5,不务服人之貌,而思有以服人之心。非独如此也,以为求在外者,不可以力得也。故虽穷困屈辱,乐之而弗去,非以夫穷困屈辱为人之乐者在是也,以夫穷困屈辱不足以概吾心为可乐也已。
河南裴君主簿于洛阳,治斋于其官而命之曰“君子”。裴君岂慕夫在外者,而欲有之乎?岂以为世之小人众,而躬行君子者独我乎?由前则失己,由后则失人,吾知裴君不为是也,亦曰勉于德而已。盖所以榜于其前,朝夕出入观焉6,思古人之所以为君子,而务及之7也。独仁不足以为君子,独智不足以为君子,仁足以尽性,智足以穷理,而又通乎命,此古之人所以为君子也。虽然,古之人不云乎“德輶如毛,毛犹有伦8”,未有欲之而不得也。然则裴君之为君子也,孰御焉9。故余嘉其志,而乐为道之。
1天子诸侯谓之君,卿大夫谓之子:天子和诸侯称为君,而卿大夫称为子。
2位在外也,遇而有之:职位是身外的东西,刚好遇到能到担任官职。
3人以其名予之,而以貌事之:人们把“君子”的名号给他,而在外表上给予他对待君子的礼节。
4以其位终身而无谪:能够占据位置一辈子而不遭贬黜。
5以名为羞,以实为慊:以仅仅只得到名声为耻,而以有真正的德行为荣。
6朝夕出入观焉:早晚出入的时候都能看到。
7务及之:一定要达到。
8德輶如毛,毛犹有伦:
9孰御焉:御,促使。
王安石这篇文章中提到了一个关于君子的问题,我们知道在儒家学说中说到了三个层次,最高的层次是圣人,其次的是贤人,再其次的是君子,在今天我们不能要求普通人去做圣人作贤人,但至少我们要能够做到君子的层次,而所谓君子,就是有德的人,有道德的人,但是我们今天看到真正有道德的人很少,原因很简单,父母没教道德,学校不教道德,社会更不提倡道德,所以导致伦理道德败坏,这是教育的失败。而德行中又以孝道为根本,我们看到今天很多对父母忤逆不孝的事情,就知道孩子们、成人们都已经没有德行了,连父母都不孝,对其他人的好当然也就是假的了。而王安石在这篇文章中说“天下之有德,通谓之君子。”以对比法又进一步分析了“位”与“德”,言“位”属于身外之物,人们可以“遇而有之”,那么人们就以君子之“名”给了他,而且从外貌上对其毕恭毕敬;“德”存在于自身,只能孜孜修身以求,才能得到,那么人们就以君子之“实”给予他,并且从内心里敬佩他。通过对比否定了有位无德,有名无实的“君子”,肯定了有德无位,有实无名的“君子”。下面又论述那些有名无实的“君子”,能够终身在其位而不受贬谪,是很侥幸的。从而指出有位无德的“君子”位如累卵,岌岌可危,进而从侧面表明为君子者必须有德的道理。接下来是介绍了“君子斋”的主人是在洛阳任主簿的河南裴君。“君子斋”地点在洛阳官署裴君所居之处。然后推论裴君以“君子”命斋的来由。指出裴君以“君子”命斋的缘由是“勉于德”,于是才写在门前,朝夕出入观看,时刻想古人如何成为君子,并勉励自己务必赶上古人的。这些都是我们在阅读时应该注意的地方。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