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生而父名之,以别于人云尔;冠而字1,成人之道也。奚而为成人之道也?成人则贵其所以成人而不敢名之2,于是乎命以字之。字之为有可贵焉3,孔子作《春秋》,记人之行事,或名之,或字之,皆因其行事之善恶而贵贱之。二百四十二年之间,字而不名者,十二人而已。人有可贵而不失其所以贵,乃尔其少也4!
闽人石仲卿来请字,予以子正字之,附其名之义而为之云尔。子正于进士中名知经5,往往脱传注而得经所以云之意。接之久6,未见其行己有阙也,庶几不失其所以贵者欤。
1冠而字:举行冠礼并取字。
2名之:叫名字。
3字之为有可贵焉:取一个字很可贵。
4乃尔其少也:这就很少了。
5名知经:以知晓经书闻名。
6接之久:交往久了。
王安石这篇文章那个说的是取字的问题,我们知道在过去,无论是男子还是女子,到了成年的年纪,男子是二十岁,女子是十五岁,都要举行一定的仪式来表示成年了,而成年了就是大人了,就说明可以进行婚配了。这些仪式中包括为男子举行的冠礼和为女子举行的笄礼,并且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为他们取字,一旦取了这个字,那么以后只有自己的父母和老师可以称这些年轻人的名,而其他人,即使是皇上,也只能称他们的字,而不可以称名,这表示一种尊重。要是皇上称臣子的名,这臣子就要小心自己的官位了,要是皇上是连姓带名一起称,那么这臣子就要小心自己的脑袋了,所以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所以古人也就极其重视自己的取字,来代表一定的意义。取字的方式也有很多种,一般都是和自己的名有一定的关系,因为名代表了父母对儿女的期望,那么将字与名相联系,也是表示对父母的孝心,对父母的尊重,这些都是我们应该了解的常识。而王安石这篇文章先简述“名”与“字”的区别及各自的作用。生而取“名”,为的是“以别于人”,主要作用不过是称谓。男子年满二十,“冠而字”,则标志着一个人已进入“成人之道”,也就是说,真正具有意义的人生已经开始。显然,加“字”与“成人”,不应仅是时间过程上的外在标志,还应具有一种内在的本质规定。即“成人”不仅是时间或生理上的界定,还应是品性、修养、言行、志向等方面区别于未成人时的真正成熟。如同文中精僻指出的,“其所以成人”的可贵含意。正因为有必要标明“成人之道”,表明一个人“其所以成人”。这些都是我们应该知晓的。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