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弊于俗学1久矣,圣上闵2焉,以经术造之3,乃集儒臣,训释厥旨4,将播之学校,而臣安石实董《周官》5。
惟道之在政事,其贵贱有位,其先后有序,其多寡有数,其迟数有时。制而用之存乎法,推而行之存乎人。其人足以任官,其官足以行法,莫盛乎成周之时;其法可施于后世,其文有见于载籍,莫具乎《周官》之书。盖其因习以崇之,赓续以终之6,至于后世,无以复加。则岂特文、武、周公之力哉!犹四时之运,阴阳积而成寒暑,非一日也。
自周之衰,以至于今,历岁千数百矣。太平之遗迹,扫荡几尽,学者所见,无复全经。于是时也,乃欲训而发之,臣诚不自揆7,然知其难也。以训而发之之为难,则又以知夫立政造事8追而复之之为难。然窃观圣上,致法就功,取成于心9,训迪在位,有冯有翼10,亹亹乎向六服承德之世矣11。以所观乎今,考所学乎古,所谓见而知之者,臣诚不自揆,妄以为庶几焉12。故遂冒昧自竭13,而忘其材之弗及也。
谨列其书,为二十有二卷,凡十余万言,上之御府14,副在有司15,以待制诏颁焉。谨序。
1俗学:流俗所传的那些学问。
2闵:哀怜。
3以经术造之:用儒家经典来引导。
4训释厥旨:注释经典的旨意。
5实董《周官》:董,主持。《周官》,《周礼》。
6因习以崇之,赓续以终之:延续习惯而推崇它,接着前人来研究它。赓,续。
7不自揆:不自量力。
8立政造事:在治理和实事上。
9致法就功,取成于心:制定法律,取得功用,胸有成竹。
10训迪在位,有冯有翼:训迪,教诲开导。冯,依凭。翼,辅助。
11亹亹乎向六服承德之世矣:亹亹,勤勉。六服,边远的地方。
12妄以为庶几焉:妄自以为差不多了。
13自竭:竭尽全力辅佐神宗。
14上之御府:上呈皇上。
15副在有司:在相关官署备有一份。
王安石在这篇文章中所提到的《周礼》,我们知道它是中国文明史极其重要的一部典籍,它的著作者是周公,这也部作品也可以说是当时周朝的政治制度表述,而且它对以后中国的政治制度的发展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来看看在一般资料中对它的记述:以人法天的理想国纲领《周礼》,西汉的景帝、武帝之际,河间献王刘德从民间征得一批古书,其中一部名为《周官》。原书当有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等六篇,冬官篇已亡,汉儒取性质与之相似的《考工记》补其缺。王莽时,因刘歆奏请,《周官》被列入学官,并更名为《周礼》。东汉末,经学大师郑玄为《周礼》作了出色的注。由于郑玄的崇高学术声望,《周礼》一跃而居《三礼》之首,成为儒家的煌煌大典之一。而王安石这篇文章首先是阐明修订颁布《周礼新义》的背景和意义。王安石认为陈腐庸俗的教育,使士大夫日趋弊陋,已是长久以来的弊端。“圣上”为此悲闵,并决策要以实用的经典艺术,造就人才,来改变这种状况。因此,重新阐释古代治世经典的主旨,并传播于学校,是禀承“圣上”的旨意,而作者“实董《周官》”,担任此书的训释校订工作。接着,再从历史演变与政治实践的结合上,从“道”、“法’、“人”的辩证关系上,阐述《周官》的主旨。依儒家观念,“道”凌驾于万物之上,是永恒的道义规范。而“道”在具体的社会“政事”中实施,则有着“贵贱”、“先后”、“多寡”、“迟速”的差别;种种区别又具有内在的规律和次序;顺应这些规律和次序来治理复杂的“政事”,就需要制定具体的“法”;而推行“法”来体现“道”,最终又需要具体的“人”。这些是我们在阅读时应该注意的地方。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