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1于治平之安,而不吾信。唯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而苟以求名者之所能也2。天下治平,无故而发大难之端,吾发之,吾能收之,然后有以辞于天下。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3,使他人任其责,则天下之祸,必集于我。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察,以错为说4。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而不知错之有以取之也。
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5,唯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所,是以得至于成功。
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6,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且夫发七国之乱者,谁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之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遗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惋而不平者也。当此之时,虽无袁盎,错亦不免于祸。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7矣。而重违其议8,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使9吴、楚反,错以身任其危,日夜淬砺10,东向而待之,使不至于累其君,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袁盎,可得而间哉。
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使错自将而击吴楚,未必无功。唯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
1狃:习惯。
2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而苟以求名者之所能也:期月,一整年,形容时间短暂。
3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循循焉,逡巡,疑惧退缩的样子。
4天子不察,以错为说:汉景帝没有觉察到“诛晁错”只是借口,所以杀晁错以取悦诸侯。
5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溃冒冲突,洪水溃决、淹没泛溢。
6冲:要道、要害。
7难之:以之为难,不愿出兵,惧怕出兵。
8重违其议:难以反对晁错出征的建议。
9使:即使。
10淬砺:磨砺,奋勉自强。
苏轼在这篇文章中所说的晁错,我们知道也是历史上一个非常著名的官员,他是汉景帝时任职于朝廷的,他在公元前一百五十五年至公元前一百五十四年曾任帝国三个最高职务之一的御史大夫。据说他个人曾使《书经》免于亡佚,所以他不能绝对地被描述为反儒家的人。他比贾谊更坚强,是一个能有条理和系统地分析当时问题的务实的政治家。他劝景帝勇敢地对付诸王的挑战;他总结了影响与匈奴关系的战略和战术;他力主采用为国家增加农业生产的措施。与贾谊一样,他也很清楚秦的错误和缺点。后来由于当吴楚七国之乱爆发的时候,他不知怎么搞的,没有得到汉景帝的保护,而被杀掉了。不过我们也能够从历史中读到他在当时的情况,也是年纪轻轻就做到了高位的,这确实是非常难得的一件事情,因为我们知道当时一般处于高位的人,都是功臣或者名将、名门之后,而晁错凭着一个书生自己的能力居然坐到了这么高的位置了,所以这就说明他已经非常有才干了,更何况汉景帝本身就是一位比较有才能的君王,和他的父亲汉文帝一起开创了汉朝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这是我们读历史书时一般都能知道的信息。而苏轼这篇文章指出西汉社会诸侯的割据势力严重威胁着中央集权,晁错继贾谊之后,屡次建议景帝“削藩”,他说诸侯王“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汉景帝用其策,于是出现了“七国之乱”。苏轼可以说是先提出“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的观点,然后便旁征博引,用大禹治水的凿龙门、决江河和溃冒冲突来举例论证,提出“事至而不惧”、“徐为之所”才能使大事成功,以此而暗中指责晁错的临危而逃。这些事我们阅读文章时应该注意的地方。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