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1。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以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2一日得行其道。将之荆3,先之以子夏,申4之以冉有。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5,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6?”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7,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8!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萦纡郁闷,然有远举立志。其后卒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9。是故非聪明睿哲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古今称符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10!愚深悲贾生之志。故备论之。亦使人君得如贾谊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11,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慎其所发哉!
1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才能不难得到,难的是使用才能的方法。
2庶几:差强。
3将之荆:将要到楚地去。
4申:继。
5昼:齐邑名。
6豫:高兴。
7优游浸渍而深交之:浸渍,逐渐渗透。
8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贾谊《治安策》:“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三,可为长太息者六。”
9遗俗之累:被世俗讥笑。
10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苻坚能得到差不多一般的中国,正因如此
11狷介之操:孤高、洁身自好的操守。
苏轼在这篇文章中所说的贾谊,我们还是比较熟悉的,因为我们在中学课文中也能读到他的文章。我们从历史上知道贾谊从小就刻苦学习,博览群书,先秦诸子的书籍无所不读。少年时,就跟着荀况的弟子、秦朝的博士张苍学习《春秋左氏传》,后来还作过《左传》的注释,但失传了。他对道家的学说也有研究,青少年时期,就写过《道德论》等论著。他又酷爱文学,尤其喜爱战国末期的伟大诗人屈原的著作。汉高后五年,也就是公元前一百八十三年,贾谊才十八岁,就因为能诵《诗经》、《尚书》和撰著文章而闻名于河南郡。也就是说他是汉文帝时期的一个非常著名的青年人。曾经上书给汉文帝,要他采取策略进行削藩,至少是将众多诸侯国进行分化,使之变小,力量变弱,而不足以与朝廷相抗衡。后来贾谊被周勃等大臣排挤,汉文帝无法,只得将贾谊贬走。再后来就是汉文帝将他召回来做汉文帝小儿子的老师,后来这个小儿子不幸坠马死亡,贾谊认为是他做老师没做好,才导致这个结果,于是也就悲伤致死。在苏轼这篇文章中,他认为贾谊的不幸是他自己不会使用自己的才能,那么为什么说贾谊的不幸是“不能自用其才”呢?没有充分的理由是难以令人信服的。文章由强烈的惋惜,转而进入舒缓的说理。“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君子有远大的抱负,就应该忍耐和等待,不能有急欲求成的思想。这句话本来是一个意思,却故意用对偶的句式分开来说,似乎怕别人忽略了,借此引起读者的重视,强调等和忍的重要性。这些都是我们在阅读时应该注意的地方。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