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鲸鱼的地方,一般都有鱼群,鲸鱼又叫赶鱼郎,是跟着鱼群走的。海上见了鲸鱼,把竹竿插进海里,把耳朵贴在竹竿上,有多少鱼碰这鱼竿,手上有感觉,心里也就有数了,这鲸鱼算个探鱼器,从竹竿的震动幅度,可以判断鱼群的大小。
以前渔民看天气靠经验,只要在海上见到海龟耍水,就会说夜里必有大风。可大风在哪儿刮,什么时候刮,不知道。一旦在海上遇了大风,没有退路,就只能自己想办法应对,晚上最难应付,没光,海道偏得又远,没有不怕的。天要来风,我能提前三四个小时预料到,也算是有经验了,然后决定是继续打鱼还是提前躲避一下。现在的年轻人,只要一听说有风就停下,以前我知道要起风也要在外面打鱼,划着桨,成天成宿地摇船,别人都回去了我不回,正好可以趁机再拉几网,踩着大风降临的时间点划回去。
上世纪80年代,同行一年打鱼能收获两万块钱,我每年可以赚到三万块,比别人多赚的这一万块钱,主要是依靠做“风”的文章,别人听风、遇风就撤了,我是再坚持一下,只有这样,日子才能勉强过下去,儿子结婚盖房子才有指望。海那么大,为什么同样出海打鱼,你的渔获就多,他的渔获就少?这里面的原因,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的。下海,其实耍的是手艺。
探鱼器这个高科技,人身上也有,就看使不使,学不学,探鱼器里头装的全是经验,要不,怎么和人想的一样呢?
海上“种地”
我干养殖的时候,是在1967年,主要是养海带、扇贝、贻贝,贻贝就是海虹。那时产量上不去,所有的海产品都是卖给水产公司,私人不能处理,算账是大队去跟水产公司算。我当养殖队的队长,只负责领着干活儿。咱村养殖大队有两百多人,整个芦洋海区三千来亩,我这个大队当时占了一千亩。现在养殖大队除了养海带、扇贝、贻贝,还养鱼。现在都承包到户了,什么事都归户管。以前都是大队说了算,让干什么干什么,听口令。那时不像现在,苗多。那时苗少,养东西得进苗。苗在青岛,上青岛去进苗都挺费事的,找不着车,得跟部队联系车。现在去青岛,就跟串个门一样,什么种都能弄来,哪样高产就养哪样。海带苗是专门培育的,在陆地培育,在海边把管子下到海里,把水弄到陆地,弄进大棚里,滋着长。海参育苗,扇贝育苗,都在大棚里。你看那个湾,海参到处都是,过去不养,都是野生的,潜水员下海去捞。现在海参都弄大池子养活,到时候捡上来就得了,产量多高啊。
海上这些房子,都是育苗的。从这一直转到山的后面,都是育苗场,育海参的,育扇贝的。以前,这里都是荒山,现在都盖上房子了。
那时候的养殖,跟现在的养殖还是不一样的。种过地瓜的人都知道,头茬地瓜芽的产量最高。海带苗也是一样。头茬苗好,好比说一亩地能产三千斤吧,末期苗、晚期苗,连五百斤也产不上。那时苗缺,育苗场少,烟台和青岛各有一个育苗场。去分苗的时候都争啊,分不到苗,地就只好闲着了。现在,苗有的是,干养殖的都发财了。
养殖技术上也有差别。以前养扇贝,不愿意跟海带挂在一起。现在干养殖,扇贝和海带都是挂在一起的。海带和海带的间隙,挂上扇贝笼子,相当于“套种”,这样产量高,海带长得大,扇贝长得快。以前养海带,就跟种地需要施肥一样,你不施肥,它就不长,大家都是把化肥泡一泡,往海里泼。现在不用那样施肥了,科学养殖,循环利用。当年不懂这些,谁也不知道这些。
现在看海上,浮子一片一片的,上面还有小房子,人住在里面,看护养殖,防偷。以前干养殖可没这条件。那会儿也有人去偷,大队留几个值班的,在那里住一宿,来回出去看着,防止被偷。一般是开着小船,转着圈看看。有偷的,他也不敢大偷,抓着得判刑啊,那时候管得很严。
养殖场离陆地有一段距离,得坐船才能上去。海区都布置满了,再布置没有地方了。再发展,船都出不去,把船堵在家里,那能行吗?海里这些架子,这些木头,这些地,都是我们布置的,是我们过去的老底子。他们只是改养殖的品种和密度,这些地方没改。
海带和扇贝搭在一起养,这个真的好,我靠这个,也想通一些事。这些东西在一起,互相帮衬着,就和人一样,他有的,我没有;我有的,他没有;他给我点,我给他点,咱就都有了。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