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人鱼的历史
在岭南的北海市,我听到一个关于人鱼的神奇传说。这是一位壮族老人告诉我的。她用壮语说,我录音,然后我找朋友翻译。这个传说是这样的:在洪荒时代,大地上长满了茂密的森林。有一天,忽然天空阴冷,日月无光,一个巨大的石头像一座大山一样从天而降,发出了天崩地裂的巨响。霎时间火光冲天,所有的树木都在燃烧。大火吞噬了无数的生命。很多人为躲避大火,一起蹲到海里。陆地上的大火一直在燃烧,已无法生存,这群人就这样,被留在了海里生活,从此再也没有回到陆地上来,他们成了海里的一群人鱼。
北海,是中国关于美人鱼传说最多的地方。人鱼,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有相当多的记载,而且有很多的形象,它是地球上绝无仅有的两栖类人形体,即鱼尾人身。中国古代笔记中,留下了千奇百怪的人鱼形象。外国也有大量关于美人鱼的故事与传说。挪威华西尼亚大学的人类学家莱尔·华格纳博士认为,美人鱼确实存在,“无论是历史记载还是现代目击者所说,美人鱼都有共同特征,即头和上身像人一样,而下半身则有一条像海豚那样的尾巴”。美人鱼的形象,综合起来,应该是这样子的:美人鱼以腰部为界,上半身是女人,下半身是披着鳞片的漂亮的鱼尾,整个躯体,既富有诱惑力,又便于迅速逃遁。她们常常浮出水面,在月光下给小人鱼哺乳。
至少我相信,美人鱼曾经在大海中真实地存在过。我在岭南曾遇到过一件奇异的事情。在我叙述那桩异事之前,我仔细查阅了关于美人鱼的资料。美人鱼,中国外国都有大量的文献记载。特别是国外的一些关于美人鱼的故事,至今还在让人们津津乐道。
中国古代,人鱼常常被称作海人鱼、鲛人等。中国最古的博物志《山海经·海内南经》当中如此记载着:“伯虑国、离耳国、雕题国、北朐国,皆郁水南。注:离耳,锼离其耳分令下垂以为饰,即儋耳也,在朱崖海渚中;雕题,黥涅其面,画体为鳞采,即鲛人也。”其中的鲛人外表是人头鱼身,长着四只脚的鱼,后来传到了日本,成为人鱼最原始的形象。《山海经》里还有些描述看起来像是形容山椒鱼、大鲵(娃娃鱼)、鳗鱼、鲶鱼之类的水中生物,长得像人形,全身披覆着鳞片,感觉上比较接近人和动物的混合体。
《山海经·北次三经》云:“又东北二百里,曰龙侯之山东,无草木,多金玉。决决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多人鱼,其状如鱼,四足,其音如婴儿,食之无痴疾。”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秦始皇陵的地宫内,有“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由于秦陵至今未进行挖掘,所以,对于地宫内部的情况,仍像一串谜,难以破解。所谓“人鱼膏”即是其中之一。人鱼膏是什么?顾名思义是用人鱼熬制成的油膏,放在地宫中供照明之用。但人鱼是指什么鱼呢?后世学者有许多不同的注解。集中起来有这么几种:
是一种鲵鱼,声音像小儿啼哭,有四足。据《辞海》的解释,鲵有两种:一种是两栖类动物,四足、长尾,能上树,亦称娃娃鱼;另一种即雌性的鲸。庾信《哀江南赋》云:“大则为鲸为鲵。”《广州记》载:“鲸鲵长百尺,雄曰鲸,雌曰鲵。”
人鱼就像人形状,长尺余。不堪食;项上有小穿,气从中出。根据这个特征,有人以为人鱼就是鲸鱼。
唐代郑常撰《洽闻记》中,称人鱼为“海人鱼”。他说,海人鱼东海里就有。大的长五六尺,样子像人。眉毛、眼睛、口、鼻子、手、脚和头都像美丽的女人,没有一样缺少的。皮肉白得像玉石,身上没有鳞,有细毛,毛分五种颜色,又轻又柔软,毛长一二寸,头发像马尾巴一样,长五六尺。阴部的形状和男人女人的一样,靠海的鳏夫寡妇大多都捉海人鱼,放在池沼中养育。交合时,与人没什么两样,也不伤人。
还有一种说法,说鲛这种鱼,身长二丈,大的有好几围。刚刚生下的幼鱼,很小,跟着母亲找食吃,突然受惊就回到母亲的腹中去。
宋代的《祖异记》一书中就对美人鱼的形态作了详细描述:宋太宗时,有一个叫查道的人出使高丽(今朝鲜),看见海面上有一“妇人”出现,“红裳双袒,髻发纷乱,腮后微露红鬣。命扶于水中,拜手感恋而没,乃人鱼也”。宋代学者徐铉的《稽神录》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