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越人多数是因势乘便,因陋就简,先是穴居岩处。然后是巢居树宿。再后来,就是干栏。南方百越民族的干栏式建筑,其源甚古。《易·系辞》载:“上古穴居而野处。”这里先说穴居岩处。
说到穴居,先学两个词:仆鉴,独力。这两个词很神秘。千百年来一直未能知晓其义。两个词出自《后汉书·南蛮传》,原文是:“为仆鉴之结,著独力之衣。”仆鉴、独力两词究竟是什么意思,让考据家们伤透脑筋。就连唐太子李贤也承认:“仆鉴、独力,皆未详。”
可以肯定的是,这两个词属于南方。现代语言专家经过严密考证,终于发现这四个字是壮语记音用字,仆鉴,壮语读音:poukam,意思是住在岩洞中的人。为仆鉴之结,可解释为“扎起岩洞人一样的发结”。岭南多山,岩洞星罗棋布,穴居成了岭南人首选的栖息方式。其历史之久,时间之长,可以贯穿整个中国历史。《隋书》卷八十二《南蛮传》称:“南蛮杂类,与华人错居,曰疍、曰俚、曰獠、曰竾,俱无君长,随山洞而居,古先所谓百越是也。”
宋代有部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曾记载过岭南宜州一带的岩居现象:“山川险峻,人民犷戾……礼异俗殊,以岩穴居止。”岩居不一定是很深的洞穴,只要石头下有一定的空隙,即可作为栖身之处。选好穴址,就可以简单搭建,装上门窗等。当然,选好穴址还只是成功了一半。既然要生活,那还得在山地周围垦荒种地,凿石开路,引来山泉。这样才算有一个可以遮风避雨的家,虽然简陋,怎么着也算是有房一族了。
南方的洞穴冬暖而夏凉,可避风雨,可省下一笔可观的造屋经费。住着又舒服。于是,很多南方的洞穴里都住满了人。这种穴住形式,在南方山区一直存在着,并且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末。在南方一个叫鱼木寨的地方,多数村民选择穴居。有近百户村民,直到80年代中期才陆续搬走。岭南大新县,很多壮族山民都有岩居的习俗。
大新县五山乡,山水村内腊屯有11户壮族农民,一直以岩洞栖身,躲避风雨。洞内很简陋,但山上有树木,可以在洞内搭建木架,而且可以分层。上面住人,下面圈养牲畜。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经政府的努力,这些岩居的壮族山民,才搬到山下面的村子里生活。文念村,有念笃、陇更两个屯的山民。穴居在念笃屯后面同一个岩洞内,念笃的四户人住在岩洞的一头洞口,陇更的两户人住在岩洞的另一头洞口。
念笃屯岩洞,长约100米,洞内一片漆黑。深入洞穴,需要点火把,一刻钟左右才能走完。除了有两户已搬下山,其余四户一直不肯离开洞穴。下雷乡智兴村陇斗钦屯的一户人家,经政府多次劝说,也不愿下山。这一家住在山腰一个小岩洞内。
这些不肯下山的岩居山民,已经习惯了洞穴中的居住环境。他们与世无争,世间无论是战火纷飞,或是太平盛世,都与他们无关。他们所需要的只是山腰间的那一孔之穴,享受着山野的清风,沐浴着天地日光与朝露晚霞。我们无法理解那些洞穴中无边的黑暗与孤寂,他们何以能默默地忍受。政府多次的动员与劝说,当然是好意。只是,那些岩居者,原本属于自然,属于那个环境。当他们离开洞穴进入社会,他们的命运又会发生怎样的起伏呢,谁也无法预料。
目前,在岭南可以看到的最大的百越岩居,在滕县同心镇。同心镇位于滕县东南方向,是与苍梧县,岑溪市三县市交界处。很偏僻。岩居在大梳村大梳山顶。这里是深山老林,四周悬崖绝壁。当地人叫相岩。这是个丹霞地貌的大岩洞。丹霞地貌岩洞多为风化而成,一般岩洞不深。相岩深近20米,宽约100多米。洞口高15米,洞内最低处高仅1米。
相岩洞口,有石墙堵挡着。相岩地面平整干爽,但现在还无法确定是哪个朝代的人在此居住。石墙是一片一片垒叠而成。下面是石墙基,两米厚。石基上,垒有泥墙,一米厚。墙上有几排直径50公分的凹坑。原是固定横梁用的。在横梁上搭建木板,这样,此相岩可以分成好几层楼房。
由于相岩的隐蔽性较好,地势险要,曾经是土匪占山为王的巢穴。打家劫舍,绑架撕票,所有的恐怖,都曾在这相岩里一幕幕上演。但是,这里毕竟是荒山野岭,周围方圆几十里,并没有多少可以劫道的机会。于是,就渐渐地荒了,成了空巢。
但是后来,鬼子侵华,来村子里扫荡。大梳村的百姓们纷纷逃至山寨,躲藏在相岩里。当时,整个相岩里躲藏了400多号村民。现在去相岩,除了看见残垣断壁,还可见洞中遗留的许多石块,石板。每到夏天,岩洞中无数的蝙蝠翩然飞舞,这里成了它们的天下。洞外,古木森然,四五十米的松树挡住岩洞,从外面看不到相岩。但是,如果站到相岩的洞口,则可远眺同心镇的大梳村。村里,高耸着珍贵的格木,其质坚硬如铁。杜鹃花正在盛开,漫山红遍。
在同心镇,这样庞大的相岩,也仅此一处。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样偏僻的小镇上,还有一处卢氏宗祠,与原始的相岩,相映成趣。卢氏宗祠建于清朝末年,在当地很有些声誉。此祠中西合璧,雕梁画栋。前后三进三出,由牌楼、正厅和后廊组成,大小房间30余间。
牌楼后侧,有顶梁柱,为百年楠木,下有花岗岩石墩。牌楼门前,设有一条排水沟,三十多米长,用花岗岩砌成。楼顶,瓦当很古雅,做工也很精致,雕刻着花卉图案,传为卢氏自己家烧制,虽经百年风雨洗礼,至今完整如初,还能看出当初的色彩。祠堂前,有长满青草的石阶,皆为花岗岩铺设,共有七七四十九级。拾级而上,称状元梯,至今保全完好。山上有原始的相岩,山下有中西合璧的卢氏宗祠。一个偏僻而遥远的同心镇,竟是这样让我流连。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