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入住青年旅舍的李先生(化名)在社交平台上发帖吐槽称,北京市内多家青旅拒绝接待35岁以上的中年人。随后,“北京多家青旅拒接35岁以上中年人”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有媒体记者在不同平台查询后发现,确实有不少青旅对旅客的年龄作出限制。大部分青旅不允许18岁以下人群单独办理入住,对于年龄上限的要求则各不相同,有的要求40岁、50岁或60岁以下,有的则相对严苛,超过35岁拒不接待。
拒接“35岁以上中年人”有没有对消费者的权益造成影响?有人拿出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规定说事——经营者与消费者进行交易,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人格尊严的权利。细看报道,设置入住年龄上限的青旅在相关平台或电话咨询中,已告知消费者相关事项,消费者愿意就接受,不愿意就算了,完全可以另寻他处,这算是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谈不上侵犯消费者的人格尊严。
有律师说,部分青旅设置入住年龄上限是否违法,要看其是否有正当事由。根据青旅经营者的回应,不难发现设置年龄上限的原因:有的青旅床铺多为上下铺,下铺满员了,年龄大的人住上铺有安全隐患;有的青旅住客多为求职人员、学生,四五十岁的住客与年轻人的作息不一样,长期住在一起容易产生矛盾。青旅为避免出现事故和纠纷作出年龄限制,不存在违法之举。青旅主要面向经济能力较弱的学生和青年,住宿特点为经济、简单、实用,通常以床位论价,价格低廉,室内设备也较为简单。据媒体调查,设置年龄限制的青旅,房间一般都是多人同住,如4人间、6人间、8人间等,床铺多为上下铺。青旅提前明确告知入住年龄限制,其行为属于青旅的自主经营范围,并没超出必要限度。
有评论称,消费者与经营者产生摩擦,舆论通常会把消费者定位弱势的一方,把双方的纠纷归咎于经营者的“强势”。在舆论裹挟之下,经营者成了“恶人”。但是,在市场经营行为中,消费者和经营者互为依存,双方的合法利益都应受到保护。
为什么一个看起来正常的商业行为会引发轩然大波呢?近年来,“35岁”似乎成了自带流量的话题。用人单位招聘员工,“35岁”是一道迈不过去的坎;职场上有35岁“荣枯线”;婚恋市场上有35岁“警戒线”;女性生育有35岁“高龄线”……“35岁”成了不错的借口和“利器”,于是乎,几乎所有与“35岁”相关的话题都会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与讨论。“青旅拒接35岁以上中年人”正好撞在话题流量的枪口上,变成了一件承载社会情绪的大事,自然会引发人们的“反感”。平心而论,青旅设置入住年龄上限,恐怕与年龄歧视无关,只是商家一种特色的、个性化的经营策略而已。只要青旅不违法违规,不违背公序良俗,未超过必要限度且合法、合理行使自主经营权,似乎不应成为舆论的靶子。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