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步入中年,就和月到中秋一样,可以分外明亮,我们则要学习觉悟,看看自己的明月,若不能如此,在仰观明月之时,也会留下一丝遗憾吧!
弘一法师李叔同在临终前给他的至友夏丏尊写了一封遗书:
丐尊居士文席:朽人已于九月初四迁化,曾赋二偈附录于后: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问余何适
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这两偈后来成为弘一大师的名偈,相信也能传诸久远。赵朴初居士后来写了一首诗纪念弘一:
深悲早现茶花女,胜愿终成苦行僧。无数奇珍供世眼,一轮明月耀天心。
我最喜欢弘一遗偈中的两句“华枝春满,天心月圆”,觉得它最能代表中国出家人的精神境界,这种境界其实是法性的境界,那样的光明、清净、无远弗届。
中国禅僧把月亮当做是自性的一种显现,是非常特别的传统,这传统可以远溯到释迦牟尼佛在《楞严经》中说的话:“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
明朝的瞿汝稷曾经编录了六百五十则禅门宗匠的历略及机缘语句,合为一部大书《指月录》,又名为《水月斋指月录》。这是为了使学禅的人参究古师大德的圣言圣业而得到开启,故“以手指月”,以指譬教,以月譬法。
“指月”是中国禅重要的概念,到后来甚至是顿悟禅的别称,因为手指一出,明月在眼,其中没有“渐”的过程,当别人指月给我们看,我们不会先看近处的楼台、较远的山峦,再看见月,而是直接看到天心中的明月,这是“心眼同时”的境界。禅宗另一部重要典籍《碧岩录》曾经说:“好雪片片,不落别处,无风起浪,指头有眼。”很能表现出一个指头伸出的那种明月显现的情景。
指月的概念也影响到宋明理学,像邵雍写的《清夜吟》:
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
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
例如王阳明写的《蔽月山房》: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都颇有禅宗的味道,宋朝的雷庵正受在《嘉泰普灯录》中写了两句禅偈: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这也是名偈,是直指性无所不在、无处不应,江水虽然有别,江中之月无差。这也可以让我们看出为什么古人以月为法性的缘由,月亮有光明、清净、温柔、平等、广大、遍照、无私、永恒、空远等等的特质,我们常常观月,就容易知道佛经中说的“真如”、“实相”、“妙有”、“如如”、“无相”、“毕竟空”、“柔软心”等名相的真义。
另外,月亮指的也是一种实证经验,那种经验犹如《楞严经》中说的“身心皎然,快得无碍”、“其心豁然,得大无碍”、“性觉真空,空性圆明”、“汝身汝心,外及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我们以明朝的憨山大师和民国的虚云老和尚为例,在《憨山大师梦游集》中记载他“一日粥罢经行,忽立定,不见身心,唯一大光明藏,圆满湛寂,如大圆镜,山河大地,影现其中。及觉,则朗然,自觅身心,了不可得。”即说偈曰:
瞥然一念狂心歇,内外根尘俱洞彻;翻身触破太虚空,万象森罗从起灭。
《虚云和尚年谱》则记载虚云开悟的情况:“一夕,夜放香时,开目一看,忽见大光明如同白昼,内外洞彻。隔垣见香灯师小解,又见西单师在厕中,远及河中行船,两岸树木种种色色,悉皆了见。”后来他被开水烫到,茶杯打破,述偈曰:
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
这“虚空粉碎”、“内外洞彻”的情况,很能让我们想到月光的遍照。写这种境界,最有名的是寒山子的诗: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
禅师的诗直截了当、出语天然,不可与一般诗人同观。在《指月录》里,光是有关月亮的诗就超过百首,我们在此选录几首来品味:
雪窦禅师:
闻见觉知非一一,山河不在镜中观。霜天月落夜将半,谁共澄潭照影寒?
真净禅师:
崇觉禅师:
保宁禅师:
真如禅师:
智策禅师:
杖林山下竹筋鞭,水在深溪月在天。良马不知何处去,阿难依旧世尊前。
恼恼牛栏昨夜开,岭头人唤不归来。烦君道与西江月,莫照孤灯冷处灰。
秋夜霜天月正明,仰观星象约三更。一条大路平如掌,归去何妨彻晓行。
昨夜三更,风雷忽作。云散长空,前溪月落。
四大既分飞,烟云任意归。
绍悟禅师:
帆衍禅师:
翁敬禅师:
明星禅师:
秋天霜夜月,万里转光辉。
一重山尽一重山,坐断孤峰仔细看。雾卷云收山岳静,楚天空阔一轮寒。
金鸭香销更漏深,沉沉玉殿紫苔生。高空有月千门照,大道无人独自行。
问处分明答处端,当机觌面不相谩。死生生死元无际,月上青山玉一团。
明月落波心,白云横岭上。
欲识本来机,铁牛吞大象。
禅师所颂的月亮与一般诗歌有很大的不同,是以天上之月喻心上之月,因此我们在读这些“咏月偈”时,除了欣赏诗句诗意之外,也应该“参一参”其中的禅意,看看在自心里,虚空粉碎、碧如琉璃是怎样的一副光景!
在中秋时分,想起禅师的“指月”,回头一观,我们实在应该学习月亮的平等、无私、温柔、清净、广大,与可亲的品质。而一个人步入中年,就和月到中秋一样,可以分外明亮,我们则要学习觉悟,看看自己的明月,若不能如此,在仰观明月之时,也会留下一丝遗憾吧!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