馨文居

首页 > 故事大全 > 情感故事 >

一生不言钱的朱珪

时间:  2025-08-17   阅读:    作者:  覃顺天

  朱珪(1730—1806年),字石君,顺天大兴(今北京)人。先世居萧山,其曾祖朱必名迁北京大兴。祖父朱登俊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曾任湖北长阳县知县,其父朱文炳也当过陕西周至县知县。

  朱珪出仕之后,除在京任散馆授编修、侍读学士外,一直在地方做官,如河南乡试、会试同考官,福建粮道、山西布政使等职,直到乾隆四十年(1775年),朱珪的仕途才发生根本的转折。

  这一年,有人参奏朱珪,说他整天读书,不务正业。乾隆本身就是一位文人,对朱氏兄弟的文才,早有所阅赏。于是,他大笔一挥,下了结论:“朱珪不惟文好,品亦端方。”

  乾隆的判断是正确的。朱珪尽管一身书卷气,但为官清廉,口碑甚好,野史曾有记载,有一年除夕,有客人造访朱珪,问他当年收入怎样,朱珪举着胸前荷包说:“可怜此中空空,压岁钱尚无一文也。”刚说完,门人手里拿着礼物对朱珪说:“这是门生某某节仪若干封。”朱珪便对客人说:“此数人太呆,我从不识其面,乃以阿堵付流水耶!”阿堵者,钱也。又说他任山西布政使时,与阳曲县令吴重光乃“文字之交”。有一次,他找吴重光,手拿借条,说:“我奉召入京,可囊中空空,需路费二百两,特立字据向你借用。”吴重光当然一口答应,但不好意思收借条,朱珪严肃地说:“你不收借条,是不是要向我行贿?”第二天吴即将银两送去,将借条取走,朱珪才收下银子。不久,朱珪从京城托人捎银还债,并索借条而去。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乾隆皇帝秘密地将十五子永琰(后改名叫颙琰)立为皇太子。紧接着乾隆就急着给嘉庆物色教书先生。正好,朱珪闯进了他的视野。于是,朱珪于乾隆四十年(1775年)奉召进京,做了嘉庆的老师,既教授咏吟李杜诗篇、韩柳文章、苏辛词句,也从四书五经中阐发仁政爱民、国以民为本的治国之道,特别是历代帝王的治国方略、御臣之术、安民之道、成败得失、经验教训等。朱珪悉心教导,永琰学业大进。他们两人,朝夕相处,情同父子。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朱珪在治理自然灾害时也尽心尽力,深得百姓爱戴,其两次担任安徽巡抚时,都遇上皖北水灾,朱珪“驰驿往赈,携仆数人,与村民同舟渡,赈宿州、泗州、砀山等地余灾,轻者贷以粮种。筑决堤,展春赈,并躬莅其事,民无流亡。”

  朱珪担任中央官员时坚持减轻百姓负担,每有官吏提出增加一些苛捐杂税,他就极力反对,表示曰:“国家正供有常经,名实关体要。于名不正,实必伤,断不可行。”

  乾隆六十一年(1796年)正月初一,嘉庆受乾隆皇帝禅让即帝位。但是,朝政仍由太上皇乾隆控制。正在两广总督任上的朱珪,写信祝贺嘉庆登基,同时,又在信中提醒这位弟子:虽已继承大位,但事事处处皆当小心从事,不可多御政事,能推则推,加强修养。他特别提到当年康熙朝皇太子“立而复废、废而复立”的教训,要求嘉庆帝小心侍奉太上皇。对这些肺腑之言,嘉庆帝心领神会。对太上皇,甚至是和珅,他都处处谦让,事事谨慎,用道家无为思想,来保全自己皇位的平安。

  嘉庆十一年(1806年)十二月五日,朱珪因病去世。他的卧室也只有旧棉布褥子,嘉庆帝赶去祭奠,可他的家门太狭小破旧,御轿竟然抬不进去,寒酸的境况与穷秀才相差无几。另外,朱珪四十多岁即丧妻,他没有续娶妻妾,一人独居而终老。嘉庆皇帝对自己的恩师,评价甚高,称其“服官五十余年,依然寒素”,最精辟的一句话是:“半生惟独宿,一生不言钱。”

  朱珪死后葬于北京近郊,至今仍有墓碑和墓志。

猜你喜欢

阅读感言

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文章推荐
深度阅读
每日一善文案(精选94句)有一种牵挂叫做:甘心情愿!高情商emo文案(精选110句)每日一善文案正能量山村雨后题你在我的诗里,我却不在你的梦里禅语感悟人生的句子(精选27句)时光是个看客止于唇角,掩于岁月左手流年,右手遗忘唯有暗香来其实爱不爱,变没变心,身体最诚实那首属于我们的情歌,你把结局唱给了谁无处安放的爱情那一季的莲花开落蓝色风信子少年的你你是住在我文字里的殇为旧时光找一个替代品,名字叫往昔青瓦长忆旧时雨,朱伞深巷无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