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南方,有一种酒非常出名,叫钩藤酒。钩藤酒不是用钩藤酿制,是因为在饮酒时,用钩藤管吸饮,故名。饮酒时,取钩藤,掐一截,这就是古代的吸管。钩藤酒是古代遗留至今的名酒之一。其特别之处,就在于用藤管吸饮。在唐代,此酒即已名播天下,很受欢迎。许多诗人对钩藤酒情有独钟,写过许多关于钩藤酒的诗。白居易贬为四川忠州刺史时,常饮钩藤酒。他在《郡中春宴,因赠诸客》中写道:
薰草席铺坐,藤枝酒注樽。
中庭无平地,高下随所陈。
蛮鼓声坎坎,巴女舞蹲蹲。
他的《春至》云:
白片落梅浮涧水,
黄梢新柳出城墙,
闭拈蕉叶题诗咏,
闷取藤枝引酒尝。
薰草、青藤、鼓声、美酒、舞女。这就是南方。令人销魂。酒坛里插着绿色的钩藤管。高兴了,就吸一口。北方人大碗喝酒,南方人小口吸酒。差异实在太大。用来做吸管的钩藤,是一种小灌木,四季常绿。生长于山谷、溪边的疏林下。其叶椭圆形,藤节处生出一对像鱼钩一样弯曲的藤须,故名钩藤。钩藤长十余丈,其大如指,中空可吸。俗用以取酒。钩藤是一味草药。但入药部位不是整个藤蔓,而是藤蔓上那对弯曲的藤钩。
除钩藤之外,还有用芦苇做吸管的。杜甫就有“芦酒多还醉”的诗句,文学家杨慎在解释杜诗时说:“以芦为管,吸而饮之,一名钩藤酒,即今之咂酒。”
南方许多山寨,还保留着一种咂酒的制作工艺。咂酒前生,就是钩藤酒。宋·朱辅撰《溪蛮丛笑》云:“钩藤酒,酒以火成,不酢不刍,两缶东西,以藤吸取,名钩藤酒”,其所吸之酒,即今不去糟之甜酒。所谓酒以火成,表明钩藤酒系用火蒸制而成。古代的钩藤酒,是用糯米、玉米或小麦酿成的一种甜酒。需藏于坛中数月或年余。后劲很大。饮用时,需要兑水。饮钩藤酒不用酒杯或碗,而是用藤管吸饮,众人围在酒坛边,轮流吸酒。吸一口,加一次水。边吸边加,直至酒色无味。
除了用钩藤管吸饮,还有用鼻饮。清人陆次云《峒溪纤志》云:“咂酒,一名钩藤酒,以米杂草子为之,以火酿成,不刍不酢,以藤吸取。多有以鼻饮者,谓由鼻入喉,更有异趣。”
由于以鼻饮水、饮酒,百越人中,还有一个雅号:鼻夷。鼻夷是古代南方一个很特殊的少数民族。因长期鼻饮,其鼻如垂钩。而且,喜采猿臂、鳄牙为笛,吹作龙声。
宋代岭南地区,饮钩藤酒盛行。溪峒及邕、钦、琼、廉等村落,宴客必饮钩藤酒。当时,家家户户用小瓮干坛,盛浓糟而贮留之。每宴请宾客,先布席于地,把酒坛置宾主间。然后插一竹管。此时的钩藤,已被竹管替代,而且,竹管上设有开关,其作用是,控制吸饮的量。吸酒,不能太缓,也不能太急,太慢或太快,竹管里的机关就会自动起作用,都吸不到酒。
北方民族喜豪放,喝烈酒。南方百越人喜钩藤酒,以量取胜。在古代岭南山寨,没有多少商品交易。所以,也没有积存余粮的习惯。这些余粮,都用来酿酒。喝酒多痛快。一年的收成结束,要那么多余粮做什么。明年还可以播种啊。于是家家酿酒。到了三月三那样的歌圩狂欢节,男女老少携酒赶圩,一边酣饮,一边歌呼如沸,通宵达旦。
南方的钩藤酒,渐渐演变成咂酒,又演变成米酒、果子酒,即甜酒。这种酒有很大的诱惑,让人在甜蜜之中沉沉醉去。有一次,在大明山顶,我喝了很多的钩藤酒。那酒真是好喝。是一种非常特别的感觉,柔情蜜意,浑身舒坦。兴奋,手舞足蹈,结果,醉得一塌糊涂。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