馨文居

首页 > 精美散文 > 抒情散文 >

在桐子园以诗怀古

时间:  2025-11-22   阅读:    作者:  黄伟

  我的家乡在金堂县县城边的桐子园村,地处广汉到金堂县的交通要冲。今翻阅清代金堂县志,在浩如烟海的文字中找寻关于桐子园的信息。在里面找寻出来有普渡寺、观鱼池、龙洞沱、鹞子岩等地名。更有几首古诗,把个古时家乡描绘得如诗如画,如痴如醉,胜过江南水乡。其中包括邑人陈顺理的两首古诗《游观鱼池》,《龙洞沱垂钓》和南宋大诗人陆游的一首《自汉州之金堂过沈氏竹园小憩坐间微雨》。

  观鱼池与龙洞沱还有普渡寺为清代金堂县志记载的三处桐子园名胜。翻看清代县志,时间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那时候的景致,那时候的邑人生活仿佛又走到了面前。

  普渡寺在我的印象中,是一个中学校,1981年涨大洪水,冲毁了,后来中学校搬迁到县城,庙宇就没有再恢复。观鱼池是一个放生地,在青白江边,我们当地人叫中河,古时立有碑刻,今已不存。县志记载:观鱼池古名放生池,在治东二十里桐子园上。《舆地碑目》载:太和二年,令狐纵糾撰《放生记誓文》,在中江岸上,即此。今碑已无存。邑人陈顺理的诗为:

  游观鱼池

  雨后空濛夕照昏,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绿荫浓处认前村。

  渔翁钓罢归来晚,

  踏破苔矶第几痕。

  而龙洞沱刚好在我们院子边,属于沱江支流青白江,是我们小时候的乐园。游泳,嬉戏,钓鱼,散步,钓螃蟹,砍笆茅杆做射箭用,等等。记得小时候的龙洞沱,垂柳依依,笆茅丛丛,河边全是树木。如今的河边上,垂柳笆茅已经难觅踪迹,美好的景致已经永远的只存在于记忆深处了。龙洞沱岸边有一个山包,在我们河对面,从古至今都叫龙洞包,龙洞沱的得名也是源于在山包下的原因。记得小时候,我们不时过河,去爬龙洞包,包下有一个山洞,我们俗称为蛮子洞。进得洞去,里面不时还能够找到锈迹斑斑的铁器,刀具。在夏天的时候,里面清清凉凉的,宛如避暑圣地。夏天放暑假,父亲不时带着我去游泳,在河中间水最深的地方,父亲总是托着我,怕我沉下水底,那时候的父亲,年轻强壮,游泳是一把好手。在生活细节中培养的那种父子感情,连着龙洞沱,成为了一辈子的记忆。龙洞沱的水很深,说的有好几丈,传说此水从龙洞包下穿过,有一条暗河,通沱江的另外一条支流毗河。有打鱼人的鸬鹚,我们俗称鱼鹰,在此地失踪,后来在毗河上找到。在那时候的河边上,经常看到打鱼人赶着鱼鹰,唱着打渔歌,在河面上穿梭。前些年,长江禁渔,这些打鱼人也消失得无踪无影。邑人陈顺理的诗为:

  龙洞沱垂钓

  草长平湖柳絮飞,

  一篙新涨鲤鱼肥。

  碧蓑青笠春江畔,

  明月西斜犹未归。

  桐子园村两面环水,青白江,绵远河绕村而过。自古为广汉通金堂的水陆要冲。陆游在汉州做地方行政长官过金堂时,留诗一首《自汉州之金堂过沈氏竹园小憩坐间微雨》,大概率是在本村所做。那个景致与家乡的如今景致一模一样。沈氏竹园,经考证,地址不详。本村很多竹林盘,沈氏分布也很多,本村的农家乐就有两家是沈氏经营,一家沈氏河鲜,一家枇杷园农家乐。我想宋时的沈氏竹园也在这个地盘不远吧。陆游的诗为:

  修修万竹压康庄,碧玉椽围一尺强。

  雪节烟梢谁暇赏,马蹄车辙可怜忙。

  帽边忽堕吹香句,肘後旧传医俗方。

  更觉清游天所惜,坐来飞雨度横塘。

  如今的家乡,紧邻县城,交通四通八达,在青白江,绵远河上修建有桥梁,东通中江三台阆中,西达新都成都,北连广汉德阳绵阳,南下淮州简州泸州。河边都修建有绿道,方便了村民们运动,郊游。修葺一新的县人们医院也在村边,方便了村民求医问诊。古时景致依在,人们的生活却日新月异,生活在这块被先辈们辛勤耕耘的土地上,岂不快哉。

猜你喜欢

阅读感言

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文章推荐
深度阅读
每日一善文案(精选94句)高情商emo文案(精选110句)有一种牵挂叫做:甘心情愿!每日一善文案正能量山村雨后题禅语感悟人生的句子(精选27句)你在我的诗里,我却不在你的梦里止于唇角,掩于岁月时光是个看客左手流年,右手遗忘唯有暗香来其实爱不爱,变没变心,身体最诚实2024健身的朋友圈文案大全(精选49句)那首属于我们的情歌,你把结局唱给了谁无处安放的爱情那一季的莲花开落蓝色风信子你是住在我文字里的殇青瓦长忆旧时雨,朱伞深巷无故人少年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