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记不得去过多少回钦州了,但就是一直无缘逛过钦州老街。
钦州的坭兴陶名气不小,它的历史由来已久,迄今已有1300多年,是中国古代“四大名陶”的发祥地之一。
每次去钦州,我都不会空手而归,不是买上几把心仪的茶壶或几盏精致的茶杯,就买回几只茶罐或花瓶,始终无法拒绝她的诱惑,一次又一次心甘情愿的“上当受骗”。
最近三年,因新冠病毒一度横行霸“道”,几乎堵塞了人们出行的去路,欲往钦州的念想一次又一次被无情的新冠碾压得粉碎,但心里一直都是痒痒的,就像久别的初恋情人一样,总是念念不忘。
疫情的寒冬总算过去,终于迎来了疫情后的第一个春天。我们几个老伙记满怀激情,踏着春天的节拍,舞动春天的旋律,再度奔向北部湾的重镇钦州。
仅仅是三年时间没走过广西的第一条高速--南北高速,没想到变化竟然是如此之大,原来是双向四车道的水泥路面、中间水泥隔离带,现在摇身一变,却是双向八车道的柏油路面+中间花带隔离带了,大气磅礴,势如长虹,真是士别三年,却令人刮目相看啊!
风轻日丽,翠绿如茵,春意盎然。我们坐在戟哥驾驶的舒适轿车里,风驰电掣地飞奔,一直畅通无阻,一路欢声笑语,感觉比坐波音777飞机还舒坦惬意。
去钦州的路程不外200多公里,我们原定是当日往返的,而戟哥开在宽敞的高速路上,心情异常兴奋,他踩尽油门,加足马力,像神舟14号的航天员一样,一阵风地飞到了中越边境的东兴。
出来就是为了开心,相信上天就是最好的安排,既然戟哥得意忘形的开到了东兴,我们便放弃当天返化的念头,自动自觉地接受了上帝的安排,尽情地在东兴玩了一通。
因为初衷的目的地是钦州,所以当晚返程时,理所当然地在钦州住了一宿。招待我们吃饭住宿的是戟哥的老同学张老板以及张老板的大公子超智。真是人生何处不相逢,原来超智是我妻子的堂妹夫,如果不是张老板的热情款待和他儿子超智的全程陪同,我们差点儿又一次与钦州老街擦肩而过。
钦州老街不单是一条街或一条巷,而是泛指一个地方,它包括折桂街、占鳌街、中山路、人民南路东、一马路至五马路和白沙街等范围。在钦州人的眼里,老街与坭兴陶一样,具有同等的重要地位。它不仅见证了钦州千年的历史变迁,还承载着一代又一代钦州人的记忆。
我们首先是来到折桂街10号的三宣堂,这里是爱国将领刘永福的故居。刘永福因在越南抗法战争中屡立战功,被越南王封为三宣提督,其故居因此而得名。故居分头门和二门,头门临江朝东,“三宣堂”三个苍劲的大字就高置在门眉之上,门的两边与其他名人的故居无异,镌刻着一副对联,所不同的是对联的文字和字数,对联每边只有四个字,分别是“枝栖古越”和“派衍彭城。”十分的简洁明了,这也许就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文化吧。
穿过头门,是故居院内的大广场,广场内有一棵龙眼树和两棵芒果树特别高大,虽然树龄过百,但老当益壮,如日中天,年年花事不断,硕果累累。超智跟我们介绍说:龙眼树长出的果又大又甜,当地政府每年都举行一次拍卖,拍价高达100多万元,所得资金全部用于公益事业,当地老百姓都视这棵龙眼树为吉祥树。
广场的南面是一个巨大的照壁,照壁嵌着“卿云丽日”四个圆润秀雅的大字,在明媚春光映衬下碧丽生辉。照壁的北面就是故居的主座,面阔三间,进深三座,左右两旁还有副房,与主座看齐成对称。刘永福的故居与同城的另一名杰出爱国将领冯子材的故居相比,虽然风格相近,都是清代的古风建筑,但规模足足大了好几倍,占地多达27000多平方,建筑面积5600多平米,大大小小厅房数也数不清,有大有小,房中有房,让人看得老眼昏花。它的装饰像故宫一样,古朴庄重,精致典雅,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处处都散发出一种古色古香的气息。整个建筑恢宏壮阔,布局稳重大器,不愧是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的灵魂和结晶。倘佯其中,宛若在阅览一卷精彩的文化典籍,越读越想读。
我们走出刘永福故居,沿着占鳌街的青石板路行走,脚步十分缓慢,一步一顾一看,担怕错过每一处的景物,大概走了100多米,在小巷的深处,一座白墙青瓦的楼宇就突兀在眼前,像美国白宫一样,格外耀目,显得与小巷周边的其他建筑格调很不匹配,令人感到诧异,心生好奇,走近一看,方知是苏廷有的旧居。
苏廷有曾任过粤军暂编南路第一师的师长、其旧居始建于民国时期,与刘永福故居的古典建筑风格迥然不同,它的装饰工艺整齐划一,融合中西,青瓦素墙,拱券连廊,光影交错,具有很高的工艺性和观赏性,中西建筑文化的相互交融在此可见一斑。
骑楼扮演着老街的一个重要角色。中山路蜿蜒幽深,一眼看不到尽头,一栋栋的小骑楼,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像一个个华发苍苍的老者一样,撑着两条修长的大腿,整整齐齐的列着队伍,站在小巷的两边,夹道欢迎远道而来的宾客,静静地诉说着老街的辉煌与沧桑。骑楼的楼层都不高,一般都是两层的小楼,门面也不阔,但装饰玲珑,凹凸有致,像一幅幅古典的名画,吸引不少游人驻足欣赏和拍照留影。
老街的路面都是一块块青石板铺设出来的,一些淑女穿着高跟鞋款款而行,你会听到敲击在青石板上的声音,犹如钢琴弹奏的古典乐曲一样,让人感到是如此的动听和悠远。
在老街的中山路,有一处特别的“另类”,让人觉得与老街这个称呼有点格格不入,该处就是钦州书局。它似乎是不久前经过重新包装打造出来与宾客见面的。据说这是老建筑的保护工程,临街的立面是透明的玻璃幕墙,新颖时尚亮眼,透过玻璃幕墙可见骑楼楼体和墙壁的原型,这是在不改变原来老建筑基础上的一种创新和尝试,是古老与现代完美的融合,古中有今,今中透古,相得益彰。可以说这里是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互碰撞的交汇点,如果你停下脚步,在书局里小作憩息,一定会嗅到钦州旧时岁月古朴的韵味和感受到钦州新时代跳动的脉膊。
拐过街角,一阵春风掠过,不时从小巷飘来缕缕的美食馨香,瞬间直抵肠胃,让人忍不住口水直流。钦州老街是最具烟火气的地方,行走于老街,可以让人大饱口福,根本不用担心饿肚子的事儿,老街几乎汇集了钦州知名大大小小的美食,各种各样的特色小食美食遍及大街小巷,最有特色和最具名气的钦州猪脚粉就在二马路,如果你行得累了,不妨坐下来一尝为快,路过千万不要错过。
钦州大多数的文物古迹都集中在老街,一不小心,我们就遇上了宋城墙。宋城墙虽然没有西安的明城墙高大和绵长,但仍然受到呵护与保护,城墙已被透明玻璃包装了起来,以防止雨水侵袭与风化。为避免被侵占,并将城墙一带命名为“宋城墙遗址公园。”明确划分了保护的范围,可见钦州人对文物古迹的珍惜与重视。
我们能在钦州见到广州会馆,就像他乡遇故知一样,感到特别的激动和格外的亲切。会馆坐拥在繁华的中山路段,坐西向东,面临钦江,位置得天独厚,十分方便水陆两路商人往来。整个布局分前后两座,平面呈正方形,为三间两进一天井的院落式格局,典型的岭南建筑风格。作为一座清乾隆年间的古建筑,不仅仅是方便当时前来钦州经营的商人联络感情与业务,同时见证了当时钦州商业与外贸的活跃与繁荣。
时间过得真快,三个多钟瞬间即逝,转眼就到了正午时分,我们沿着江滨路返回停车场,一踏上江滨路,一眼就看见了一座平南古渡的牌坊,高高耸立在钦江的岸边,格外瞩目,我们站在平南码头的旧址,伫立良久,凝望着浩淼的钦江水面,春潮涌动,仿佛千帆竞发的壮阔场面就在昨天,那远去商船的汽笛声、纤夫的吆喝声、挑夫的脚步声不时在心中回荡,无不让人感到激情澎湃。
百年老街正逢百年盛事。走在江滨的路上,喜看钦州大地,春风荡漾,红旗漫卷,一片沸腾,不仅让人读懂齐白石“此生无计作重游,五月垂丹胜鹤头;为口不辞劳跋涉,愿风吹我到钦州”的诗句,还让人读懂了钦州的未来。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