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辛亥革命前夕,反对清王朝统治的革命风潮风起云涌,此时的中国犹如一堆即将点燃的干柴,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爆发引燃了这场熊熊烈火。并以燎原之势迅速燃遍全国,致使1912年2月清帝被迫退位,从而结束了清王朝二百多年的封建统治。
而武昌起义的成功也是一波三折。起义时间原定于10月10日晚间,但是10月9日起义计划泄露,清政府开始大肆缉捕革命党人,形势急转直下,起义面临即将夭折的危险。危急时刻,革命党人张振武主动站了出来,他联络各方,力主提前发动起义。正是他的当机立断为武昌起义的成功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张振武生于1877年,湖北罗田人。甲午战争后,变卖家产自费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1905年加入同盟会,1 9 0 7 年毕业回国后,到武汉担任小学老师,期间因宣传反清革命思想被捕,1909年参加共进会并负责财务工作。
武昌起义的胜利,张振武居功至伟, 他被尊称为“首义元勋”,并与孙武、蒋翊武三人并称“辛亥三武”。可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距离武昌起义还不到一年的时间,1912年8月16日张振武却在北京被袁世凯公然杀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的时候是非常突然的,在当年的革命军中最有威望的孙中山、黄兴等人刚好不在武昌,在轰轰烈烈的起义中,一时间出现了群龙无首的现象。即便是策动起义的“首义三武”:孙武、张振武、蒋翊武三人也难以服众。
黎元洪虽然贵为副总统兼湖北都督,但当时坐镇武汉的主要军事将领其实是共进会的孙武、张振武和文学社的蒋翊武,人称首义“三武”。有这“三武”的存在,被推上“都督”宝座的黎元洪自然百般受限制。
以“三武”为代表的共进会和文学社是推动武昌起义的两个主要革命团体,起义之前双方通力合作,但在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各地局势稳定后,内部渐生龌龊。孙武原本是革命党内定的武昌都督,只因起义前制造炸弹时不慎爆炸而烧伤了面部,结果没来得及参加起义。但其为人极为狂傲,权力欲望极强,武昌起义后他担任军务部部长,非但排挤文学社的蒋翊武这批人,就连共进会的张振武等人也是形同水火。这一点被黎元洪用心利用,激化了他们之间的矛盾。
孙武的专横跋扈引起了一场风潮,即“群英会”事件。1912年2月27日晚,以湖北军政府近卫军协统黄申芗为首等不满孙武嚣张气焰的军人,带领手下士兵们冲出营房,向军政部和孙武家扑去。结果孙武连夜逃出武昌,一家老小被扣押。
这场兵变虽然被平息,但是革命军势力大受影响, 在黎元洪的大肆问责之下, 借口“平乱”, 下令大肆搜捕“肇事军人”,诬陷、仇杀文学社成员十人,暴尸示众。孙武也被迫提出辞职,亲近黄兴、支持南京临时政府的蒋翊武从政坛隐退,处于中间状态但对湖北局势不满、声言要进行“二次革命”的张振武被削职。
二
“三武”已去其二,张振武一直留下与黎元洪作斗争。张振武不同于蒋诩武和孙武。他被撤职后,手里仍然控制着一支有力的武装——将校团。这是革命时期张振武组织起来的一支部队,原本是为了北伐挑选了六百余名革命军精英,后来扩编至三千多人,对张振武的忠诚度很高。黎元洪几次想控制这支力量,从张振武手中夺过来,要么安插亲信,要么收编,要么改成军官学校,都没有得逞。
张振武性格粗豪,又自恃首义之士,功高名显,很看不起黎元洪,从一开始就不赞成黎元洪当都督,甚至提议杀黎示众。黎元洪委委屈屈地做了军政府都督后,北方军进攻武昌,战争期间张振武与黎元洪多有冲突,后来张振武当上了军政部副部长,做了黎元洪属下,但飞扬跋扈,从未把黎元洪看在眼里。
见黎元洪时,也是带着自己的卫队,全部荷枪实弹,动不动跟黎元洪拍桌叫骂。就连张振武的后人张成群都不讳言这一点,说自己的曾祖父每见黎元洪就以言语相逼,他甚至曾当众呵斥黎元洪说:“要不是我们把你拉出来,你哪里有今天?”
黎元洪因此怀恨在心,当然这只是个人的意气之争。最根本的矛盾是当时全国各地因欠饷和裁兵,许多地方因此而不满的军人都在谋划造反,南北各地此起彼伏,张振武手里有一只不被黎元洪掌握的武装力量,而且本人也对黎元洪十分不满,多次发言要组织二次革命,推翻武昌现政府的统治,对黎元洪的统治造成了直接威胁,也因此为后来黎元洪罗织罪名提供了口实。
黎元洪一直想打压张振武的势力,“群英会”事件革除了张振武在军务部的职务,但是对于张振武本人组织的军事武装——将校团没有办法,黎元洪另想对策,瓦解张振武的势力最直接的办法是什么呢?自然是张振武本人死亡。但是张振武是首义元勋,杀了他对自己声名有碍,黎元洪本人不想成为这个出头者,于是他想到了袁世凯。
袁世凯就任大总统之后,一直想打压南方革命派的军事力量,因此在对于张振武的态度上和黎元洪达成一致。在袁世凯的亲信、参谋次长陈宦的策划下,黎元洪决定与袁世凯合作,对张振武来个调虎离山之计,将他弄到北京去将其架空。于是袁世凯以表彰功勋的名义将张振武等人召到北京,并封他们为总统府军事顾问官。
张振武一看这情况,摆明了想架空他嘛,于是对陆军总长段祺瑞抱怨说:“难道我们湖北人就配做个顾问官?”袁世凯没有办法,只好又封他为蒙古屯垦使加以敷衍,又在经费等具体事务上百般拖延,张振武看袁世凯只是敷衍了事,一怒之下便回了武昌。
后来袁世凯特意派出湖北籍的参议员刘成禺、郑万瞻回武昌进行调解。刘成禺等人属于议会中共和党的参议员,张振武属于共和党中的民社派,他们出面张振武也不能不给面子。在各方努力下,张振武和黎元洪等武昌地方军政大员至少在表面上恢复了和气,而后袁世凯趁热打铁,虚情假意地来信邀聘人才,内称:张振武等14人“才识优长,功勋卓著,统祈转告诸君, 联袂来京,共谋民国进行之法。”再次发来电报邀请张振武赴京。
三
8月初,张振武和亲信将校团团长方维等30多人随同参议员刘成禺、郑万瞻一起前往北京。在临行之前,黎元洪还特意赠给张振武4000大洋作为旅费,双方和好如初,相谈甚欢,但是针对张振武的阴谋却无声地展开了。张振武没有识破黎元洪的奸计,并于8月10日抵达北京。
原来在张振武抵达北京后,黎元洪向袁世凯发出一封密电,说张振武等人“蛊惑军士,勾结土匪,破坏共和,图谋不轨”。并假仁假义地说:“元洪爱既不能,忍又不敢, 回肠荡气, 仁智俱穷。伏乞将张振武立予正法。”并说自己“抚驭无才,致起义健儿变为罪首”请给处分。
黎元洪对别人搞阴谋诡计或者可称为高手,但对精于此道的袁世凯来这一手,那无异于小巫见大巫,关老爷面前舞大刀了。
袁世凯不露声色,命段祺瑞、冯国璋等高级将领轮番设宴,频频欢迎张振武一行。张振武不知死神早已降临,每日频频举杯,倒也逍遥。
8月13日,黎元洪又电催,并派秘书等人进京面见袁世凯,请求即日处决。
袁世凯并没有立即行动,而是回电说: “ 原电蛊惑军士,勾结土匪, 破坏共和,昌谋不轨等, 近于空言, 似不得为罪状”,要求黎元洪补充说明,确认黎元洪所说情况是否属实。
黎元洪当即再度回电,说明利害。袁世凯见黎元洪已做好准备,于是在15日发布军令处决张振武。
1912年8月15日晚,张振武偕湖北将校宴请北洋重要将领于六国饭店,姜桂题、段芝贵等均在座。没有人观察到段芝贵的表情不太自然,忧心忡忡,好像有什么心事。此时,段已奉到大总统处决张振武的密令。这是张振武最后的晚宴,段心有不忍和不安,一席未终,称有事先行告辞,其余客人神情异常,也纷纷退席。张振武不知大祸临头。
当晚10点左右,宴席结束,张振武回住处,行至前门,段芝贵领兵追上, “张将军请等一等。”张振武随即被逮铺,押送至西单牌楼玉皇阁军法处后,未经任何法律手续即宣判其死刑,并于16日凌晨秘密处决。
第二天,在袁世凯宣布的张振武罪状中,将黎元洪的电报内容也录了进去。这一件事引起中外各方面震骇,舆论哗然。以孙中山、黄兴为首的革命党人纷纷致电质问袁世凯,不经审讯,随意杀人。袁世凯则把责任全部推给了黎元洪。国会中的湖北籍议员尤其反应强烈,他们要求黎元洪拿出张振武犯罪的证据。黎元洪当然拿不出任何证据,只能闪烁其词,以事关重大、事关军事机密为由搪塞。
黎元洪只想借刀杀人,岂知袁世凯根本不会代人受过。袁世凯并非不知道枪杀“首义元勋”会引起各界强烈反应,他之所以这么做,一是顺从黎元洪的请求,并且事后可以推卸责任。二是为了挑拨黎元洪与革命党人的关系,迫使其倒向自己这边。
黎元洪弄巧成拙,声誉大损,一面强词夺理罗列张振武的罪状;一面沉痛检讨,提出优加抚恤张振武的家人;同时,他提出引咎辞职,以求得革命党人的谅解。最终无可奈何,投进了袁世凯的怀抱。
这个事件,最终不了了之。张振武不幸惨死,黎元洪弄了个灰头土脸,收获最大的倒是老奸巨猾的袁世凯。这一晚的巨变,象征了民国共和之路充满了巨大的变数。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