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诫(1035年—1110年)北宋建筑艺术家。著名的土木建筑专家、建筑理论专家。
他曾担任北宋的将作监,主要负责宫室、城郭、桥梁、舟车营缮事宜。李诫,字明仲,郑州管城县(今河南郑州)人。出身官僚世家。曾祖惟寅,官至尚书虞部员外郎,赠金紫光禄大夫;祖父惇裕,任祠部员外郎,赠司徒。父南公官至户部尚书,龙图阁直学士。
李诫从小头脑就聪明,天赋异禀,在这样的家庭长大,受家庭的熏陶,又养成了他好学的品格。他从小喜欢读书,并得到父母喜爱,父母搜集各种书籍,以供他阅读。勤奋的学习和渊博的知识,造就了李诫这样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精于书法,篆、籀、草、隶,皆入上品,据说他家藏的几万卷书中,有好几千卷是他亲手抄录的。他曾经用小篆体书写《重修朱雀门记》一文,被朝廷下旨雕刻于朱雀门下。他在绘画上也颇有造诣,深得古代名家的笔法。他所画的《五马图》,竟然连长于绘画的宋徽宗也称赞不已。书法与绘画创作赋予他理解独特的艺术心得:既注重美感,又突出真实感。然而,李诫的志向却是在建筑设计方面,后来他就把这种艺术心得充分地发挥在建筑工程上,从而使他的成就突出地表现在建筑学方面。
李诫祖父在祠部掌管庙祭、祠祀,使他有较多机会接触庙宇宫殿。后随父先后到西安、成都、洛阳、郑州等名城,从小受到古代建筑艺术的良好熏陶。他于元丰八年(1085)恩补郊社斋郎,不久调曹州济阴县尉。元祐七年(1092)以奉承郎为将作监主簿,开始了管理建筑工程的生涯。绍圣三年(1096)升任将作监丞,元符(1098—1100)年间因建成五王邸之功,擢宣义郎。
崇宁元年(1102)又以宣德郎任将作少监,又因建辟雍之功,升任将作监,主持国家的建筑工程工作。他第二次在将作监工作期间,屡因设计管理之功受到封赏。他主持设计和修建的大工程就有五王邸、辟雍、尚书省官衙、龙德宫、棣华宅、朱雀门、景龙门、九成殿、开封府廨、太庙、钦慈太后佛寺等11项之多;因工程精良受到的封赏有迁奉议郎、升承议郎、迁朝奉郎并赐五品服、擢朝奉大夫、提升为朝散大夫、擢右朝议大夫、并赐三品服、升中散大夫,因建筑设计与工程管理上的功绩,在将作监连升16个等级,最后升任这个部门最高长官——将作监。
北宋熙宁年间( 1 0 6 8 - 1 0 77),开始组织编修建筑技术的规范,元祐六年(1091)编成《元祐法式》,但因该书“别无变造用材制度,其间工料太宽,关防无术”,故于绍圣四年(1097)令李诫重新编写《营造法式》。他用了6年时间,于元符三年(1100)撰成《营造法式》,崇宁三年(1103)颁行全国。该书共36卷,357篇,3555条。该书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当时的建筑技术、形成规范,对当时乃至后世的建筑技术进步,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他除了充分运用自身的经验、知识、技术, 还“考阅旧章”,“考究经史群书,潜心研究总结古人的成果”。他研究了《周礼》《考工记》《墨子》《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唐六典》《鲁灵光殿赋》《景福殿赋》《韩非子》《管子》《淮南子》等多种古籍;然而他并不迷信古人,将古人记载“并勒匠人逐一讲说”,“稽参众智”,集思广益,总揽古今。
因此,才写出这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光辉著作。李诫还有一部《新集木书》,已佚。李诫“博学多艺能”, 他是个书法家,“工篆草隶,皆入能品”。他的小篆《重修朱雀门记》,深得皇帝赏识,颁诏刻于朱雀门下。他又是个画家,“善画,得古人笔法, 上闻之, 遣中人谕旨, 以《五马图》进,睿鉴称善。”他是个史学家,研究《周礼》《尚书》《左传》等,著《续同姓名录》二卷,《续山海经》十卷。他还是个音乐家,他钻研音乐,有《琵琶录》三卷。是个一专多能的奇才。
李诫,出身于官吏家庭,曾任曹州县尉、虢州知州。元祐七年在将作监供职达1 3年之久,历任将作监主簿、监丞、少监和将作监,亲自主持营建了许多规模巨大的建筑工程,如宫殿、王邸、太庙、辟雍、尚书省、城门、寺庙以及皇帝举行大典的明堂等,在工程的规划、组织、管理等方面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著有《营造法式》,不仅是北宋官修的建筑设计和施工专用书,而且也对后世建筑的演变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营造法式》不愧是我国流传下来的古代建筑最详尽最全面的一部建筑宏典。我国古代的技术书籍,多重文字,很少图样。而《营造法式》不仅内容十分丰富,而且附有非常珍贵的建筑图样,开创了图文并茂的一代新风。附图共占六卷,凡是各种木制构件、屋架、雕刻、彩画、装修等都有详细图样。这些图样细腻逼真,丰富多彩。其中既有工程图,也有彩画画稿,既有分件图,也有总体图,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工程制图学和美术工艺的高度水平。这些图样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清楚地理解文字表达的内容,而且可以使我们从中看出当时的建筑艺术风格。
李诫博学多才,工大篆,善绘画。著有《续山海经》十三卷、《古篆说文》十卷、《琵琶录》三卷、《续同姓名录》二卷。李诫于1110年去世,葬在新郑市龙湖镇于寨村西。李诫墓位于郑州新郑市龙湖镇于寨村西约200多米。
据《郑州志》记载,李诫是郑州管城人,北宋大观四年二月(公元1110年)卒,葬于新郑梅山。宋代时李诫墓地上土冢高大,其后李诫家族分别葬入墓区形成了李诫墓群。后代逐渐荒废,土冢不断遭到人们和自然损坏。
《营造法式》的编修来源于古代匠师的实践,是历代工匠相传,经久通行的做法,所以该书反映了当时中国土木建筑工程技术所达到的水平。它的编修上承隋唐,下启明清,对研究中国古代土木建筑工程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营造法式》在我国古代建筑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虽然基本上是一部经验性的总结,但它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在一些重大的建筑科学问题上,它远远地走在当时世界的前列。书中对于各种木构建筑部件的大小尺寸,都给出了具体而明确的数据。这些数据,有许多与现代的建筑学、材料力学的原理相符,而在时间上则要早得多。例如,一根圆柱形的木头,如何从中截取矩形的梁,使其既坚固又不会浪费材料呢?李诫把技术要求和艺术要求加以综合考虑,规定了梁的横断面高度与宽度的比为3:2。对于这个问题,比李诫晚三四百年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达•芬奇,比李诫晚四五百年的近代力学的奠基者伽利略,都曾加以研究,但均未达到李诫的水平。
《营造法式》是一部既有科学意义又有实用价值的建筑学专著。这一杰作作为北宋朝廷正式颁行的建筑规范,其统一的建筑规格,设计施工制度,工料定额等等,不仅在当时作为官式建筑的标准,而且对后世元、明、清三代也产生了重要影响,直到近代仍是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不可或缺的珍贵文献。
李诫编写了《营造法式》建筑巨著,成为中国建筑史上的一个划时代创举,是营造史上的一次重大革新。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方面宝贵经验的科学总结。对后世建筑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诫成为享誉国内外的伟大的建筑科学家,李诫也成为中国古建筑界所供奉的祖师爷。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