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造门,幸得接余论,以坐有客,不得毕所欲言。
某所以不愿试职1者,向时则有婚嫁葬送之故,势不能久处京师。所图甫毕2,而二兄一嫂相继丧亡。于今窘迫之势,比之向时为甚。若万一幸被馆阁之选,则于法当留一年,借令朝廷怜闵,不及一年,即与之外任,则人之多言,亦甚可畏。
若朝廷必复召试,某亦必以私急固辞。切度宽政,必蒙矜允3。然召旨既下,比及辞而得请4,则所求外补,又当迁延矣。亲老口众,寄食于官舟而不得躬养5,于今已数月矣。早得所欲,以纡家之急6,此亦仁人宜有相7之也。
翰林虽尝被旨与某试8,然某之到京师,非诸公所当知。以今之体,须某自言,或有司以报,乃当施行前命9耳。万一理当施行,遽为罢之10,于公义亦似未有害,某私计为得11,窃计明公当不惜此。区区之意,不可以尽,唯仁明怜察而听从之。
1试职:就职。
2所图甫毕:王安石舒州通判任期刚满。
3切度宽政,必蒙矜允:心中估计皇帝实行宽政,一定会答应我的请求的。
4比及辞而得请:等到再请辞。
5寄食于官舟而不得躬养:在官衙吃饭而不能亲自抚养。
6以纡家之急:纡,解除。
7 相:帮助。
8被旨与某试:下旨让我参加考试。
9施行前命:实行前次下达的旨意。
10遽为罢之:遽,遂。
11私计为得:暗中打算这样能实行。
王安石在这篇文章中所说的欧阳修,我们其实是比较熟悉的,他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而且宋朝的古文运动就是从他才开始的,我们知道他在人才的提拔方面也为历史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唐宋八大家”中的曾巩、苏洵、苏轼和苏辙都是在他手中开始出名的,所以从这一方面我们就知道他为中国文学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另外,他还是北宋一位名臣,积极支持范仲淹的“庆历新政”,为官的时候积极为老百姓做事,而且晚年又能做到功成身退,道德修养也很高,所以我们从这些方面就可以看出,这欧阳修实在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特别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而王安石这篇文章首先是说明写信的缘由是因为面谈未能毕言,这就把信的语言和感情置入了面谈时的背景中,可以省去许多原为必要的交代而更为简捷。接着再说明自己不愿留京入馆的理由。长兄安仁、次兄安道相继在皇佑三年、四年早逝,王安石成了兄弟中的长者,担负着奉养亲老和照顾弟妹的家庭重任,所以说“窘迫之势,比之向时为甚。”在写法上,作者从过去的困难说到现今的困难,以衬托出今天情势的更加窘迫;从向前的不愿,说到现今的不能,用对馆职的一贯态度来暗示自己坚辞的决心。而后是要求外任的重要理由就是眼前供养亲老众口的实际困难。养老长幼,缓解家急,“此亦仁人宜有相之也”,是仁义道德之人应该做的事。作者把辞试的理由归结到这一点上,就将营私之急与仁义道理结合起来了,把人情和礼义结合起来了。最后指出拒任馆职于公义无害,解除欧公的思想顾虑。从这些地方,我们也可以理解到王安石当时的具体情况了。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