馨文居

首页 > 诗歌流云 > 古诗风韵 >

上杜学士言开河书

时间:  2025-08-24   阅读:    作者:  王安石

  十月十日,谨再拜奉书运使学士阁下:某愚不更事物之变1,备官节下2,以身得察于左右3,事可施设,不敢因循苟简,以孤大君子推引之意,亦其职宜也4。

  鄞5之地邑,跨负江海,水有所去,故人无水忧。而深水长谷之水,四面而出,沟渠浍川6,十百相通。长老言钱氏时置营田吏卒,岁浚治之,人无旱忧,恃以丰足。营田之废7,六七十年,吏者因循,而民力不能自并8,向之渠川,稍稍浅塞,山谷之水,转以入海而无所潴9。幸而雨泽时至,田犹不足于水,方夏历旬不雨,则众川之涸,可立而须10。故今之邑民最独畏旱,而旱辄连年。是皆人力不至,而非岁之咎也。

  某为县于此,幸岁大穰11,以为宜乘人之有余,及其暇时,大浚治川渠,使有所潴,可以无不足水之患。而无老壮稚少,亦皆惩旱之数12,而幸今之有余力,闻之翕然皆劝趋之,无敢爱力。夫小人可与乐成,难与虑始,诚有大利,犹将强之,况其所愿欲哉!窃以为此亦执事之所欲闻也。伏惟执事,聪明辨智,天下之事,小之为无间,大之为无崖岸,悉已讲而明之矣,而又导利去害,汲汲若不足13。夫此最民之利当致意者14,故辄具以闻州,州既具以闻执事矣。顾其厝事之详,尚不得彻15,辄复件其详以闻。唯执事少留聪明16。有所未安,教而勿诛,幸甚。

  1不更事物之变:不懂得权变。

  2备官节下:在你手下任差。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3以身得察于左右:能够亲自在你身边学习。

  4以孤大君子推引之意,亦其职宜也:有不辜负推荐我的人,这是我分内之事。

  5鄞:鄞县。

  6沟渠浍川:河道相连。

  7营田之废:

  8不能自并:不能同时做到。

  9潴:汇集。

  10可立而须:急需、等待。

  11幸岁大穰:幸运的是每年都丰收。

  12惩旱之数:以旱年为戒。

  13汲汲若不足:生怕不能做到最好。

  14最民之利当致意者:在对民有利的事情方面是最应该考虑的。

  15厝事之详,尚不得彻:详细情况,还不能很清楚。

  16少留聪明:稍稍赐教。

  王安石在这篇文章中所说的杜学士,其实就是指的杜杞,这个杜杞,他是出生于公元一零零五年,而去世于公元一零五零年,他的字是叫伟长,对于他的出生地,有人说他是金陵,也就是现在江苏南京这个地方的人,也有人说他是无锡,也就是现在江苏无锡这个地方的人。他是杜镐的孙子,杜渥的二儿子,因为荫补的关系所以做了官,在宋仁宗宝元年间真州这个地方做通判,在庆历六年,也就是公元一零四六年的时候,做官做到两浙转运使的位置,而在宗宝七年之后,又被封为天章阁待制,而又都是做很大的官。到宋仁宗皇祐二年的时候去世,那一年他才四十六岁。王安石这一篇文章开头主要是表示了对杜杞的谦恭和感激,更主要的是表明自己要尽其职宜,施设政事的为官态度,这乃是下文提出兴修水利的出发点。接下来具体分析了鄞县致旱的原因,说明开河蓄水的紧迫性。首先,作者从鄞县的特殊地理形势入手,指出这里因跨江临海,沟渠纵横、雨水难积,因而不怕水涝、独畏旱灾的地理特点。其次分析鄞县治水的历史,把致旱的主要原因归结于“人力有所不至”。这一结论不仅恰当地收束了上文,而且为下文提出劝民开河的主张扫除了认识上的障碍。作者借长老之言,举出钱氏治旱成功的历史经验,一方面暗示自己调查研究之深入,开河意见之可信,另一方面也为下面论证开河的可行性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历史根据。最后是正面提出了“浚治川渠,使有所潴”的开河主张。王安石指出基础,包括物质基础,大穰之后,人民衣食丰足,财力有余。另外是正值十月农闲,人民体力有余。这些是我们在阅读时应该注意的地方。

猜你喜欢

阅读感言

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文章推荐
深度阅读
每日一善文案(精选94句)高情商emo文案(精选110句)有一种牵挂叫做:甘心情愿!每日一善文案正能量山村雨后题你在我的诗里,我却不在你的梦里禅语感悟人生的句子(精选27句)止于唇角,掩于岁月时光是个看客左手流年,右手遗忘唯有暗香来其实爱不爱,变没变心,身体最诚实那一季的莲花开落那首属于我们的情歌,你把结局唱给了谁无处安放的爱情蓝色风信子少年的你为旧时光找一个替代品,名字叫往昔青瓦长忆旧时雨,朱伞深巷无故人你是住在我文字里的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