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愚不识事物之变,而独古人是信。闻古有尧、舜也者,其道大中至正,常行之道也。得其书,闭门而读之,不知忧乐之存乎己也。穿贯上下,浸淫其中,小之为无间,大之为无崖岸1,要将一穷之而已矣。中不幸而失先人2,母老弟弱,衣穿食单3,有寒饿之疾,始怃然欲出仕。往即焉而乃幸得,于今三年矣。唯是忧患疾䵜筋力不懦而神明之昏也4,学日以落,而废职之咎,几不能以免,其敢出所有以求当世贵者之识哉?其亦偷禄5焉而已矣。
今也执事延之勤6,问之密,而又使献其所为文,其又敢自闭匿以重不敏,而虚教命之辱7哉?谨书所为原、说、志、序、书、词凡十篇献左右。夫文者,言乎志者也,既将献,故又书所志以为之先焉。冒犯威重,惟赦之。
第二书
某蠢昧浅薄,不知所以为文。得君子过顾,不能闭伏所短8,以终取怜9、闻命之辱,辄具以献。追自悔恐,且得罪戾10,而失所以望于君子者。
伏蒙执事有时之盛名而不以矜愚11,有使者之重而不以骄微贱12,报之书,援之欲其至于道,加赐所作,使得觇而法之13,诚见执事之贤于人也。贤与众人之所以异,不在此其将安在?
伏惟执事之用心,持久而力行,则瓌伟闳廓自重之士,将皆愿缀于门阑之游14,岂独某哉?其将从某者始也。既拜赐,敢不献其将然15。
1小之为无间,大之为无崖岸:“小而无内,大而无外。”
2中不幸而失先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幸父亲早逝。
3衣穿食单:衣服都穿烂了,也食不果腹。
4唯是忧患疾䵜筋力不懦而神明之昏也:身体不好,才力不足。
5偷禄:只求俸禄。
6延之勤:延请得很殷勤。
7敢闭匿以重不敏,而虚教命之辱:敢于把自己的不足藏起来,而不好好接受您的赐教。
8闭伏所短:掩藏我的短处。
9以终取怜:以结束可怜。
10追自悔恐,且得罪戾:追想起来很害怕,将因此而遭到罪责。
11不以矜愚:不在愚昧的人面前表现。
12骄微贱:在卑贱的人面前傲慢。
13觇而法之:以之为模板而学习。
14缀于门阑之游:站在您的门前,与您同游。
15敢不献其将然:怎么敢不把自己的作品拿出来呢?
王安石在这篇文章中所提到的这个张太傅这里并不清楚他究竟是谁,不过从王安石这篇文章的语气来看,可以猜想到他也一定是当时一个官位很高的人。王安石首先是叙说自己刻苦学文的艰难经历,表明自己追求尧舜古道的坚定志向。开始是申明自己的信仰,也就是“独古人是信”;道出自己对读书作文的根本认识,也就是领会大中至正的尧舜之道。王安石的变法思想很早就有所显露,庆历中知鄞县,已逐步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并部分施诸实践,政绩卓著。而庆历初,正是他苦读精思,变法思想形成基本轮廓之时,其认识绝不可能与后来的变法完全相反。以复古之名,行改革之实,这也是古代一切改革家所共同采用的策略,不独王安石而已。当然,这种策略言论却不能视作虚假之词。在王安石看来,古代治世的基本道理无疑是正确有益的,只是后人死守陈法,一成不变,实际上是背离了古道。所以他读书的目的是要弄懂尧舜之道的基本原理以服务于当世,这当然是顶顶重要的出发点。文章从这个根本上落笔,显得高远卓绝,气势不凡,叫人另眼相看。接下便用轻快迅捷的笔调描写了自己闭门读书所臻至的美妙境界以及那种孜孜探求的不懈精神。读书悟道,于是心胸阔大,精神超越,能忘却一己之忧乐而远瞩古今天下。行文至此,已将其少年意气带至巅峰状态,而突然收转笔锋,写痛失先人之后的读书艰难,文势跌宕,一落千丈。于是文章又从在困苦忧伤之中仍能刻苦读书的不同角度,表现了作者学文明道的坚定决心和刚强毅力。这些都是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应该注意的地方。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