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判阁下:比奉书1,即蒙宠答,以感以怍2,且承访以所闻3,何阁下逮下之周也!尝以谓方今之所以穷空,不独费出之无节,又失所以生财之道故也。富其家者资之国,富其国者资之天下,欲富天下则资之天地。盖为家者不为其子生财4,有父之严而子富焉,则何求而不得?今阖门而与其子市5,而门之外莫入焉,虽尽得子之财,犹不富也。盖近世之言利虽善矣,皆有国者资天下之术耳,直相市于门之内而已,此其所以困与?在阁下之明,宜已尽知,当患不得为耳。不得为,则尚何赖于6不肖者之言耶?
今岁东南饥馑如此,汴水又绝,其经画固劳心。私窃度之,京师兵食宜窘,薪蒭百谷7之价亦必踊,以谓宜料畿兵之驽怯者就食诸郡,可以舒漕挽之急8。古人论天下之兵,以为犹人之血脉,不及则枯,聚则疽9,分使就食,亦血脉流通之势也。傥可上闻行之否10?
1比奉书:接到您的信。
2以感以怍:又感动又惊恐。
3承访以所闻:以听到的传言来问我。
4为家者不为其子生财:管理一个家庭的,不会为儿女挣多少钱。
5阖门而与其子市:关着门与自己的儿子做生意。
6何赖于:听信。
7薪蒭百谷:粮食。
8舒漕挽之急:缓解漕运的紧张。
9不及则枯,聚则疽:血液没有流到的地方就会枯损,血液聚集在一处就会出现出现疽的症状。
10傥可上闻行之否:能够把这个意见转达给皇帝听吗?
王安石这篇文章中所谈到的取财的问题,其实是当时北宋王朝,也可以说是有宋一代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整个宋朝都面临着严峻的边患问题,为了争取和平,宋朝采取的主要方式就是进贡岁币,每年向各个方面的少数民族侵略者供给大量的岁币,这笔钱肯定是从老百姓头上出了,所以这也就必然加重百姓的负担,而王安石在这篇文章中所说的策略就是大自然取,要开发自然资源,当时这是在非这样不可的情况才可以做的,而真正正确的方式还是治本,那就是真正强国富民,在财政上、在军事上都有足够的力量,这样就自然不会被侵略者欺负,也就不用向他们提供大量的岁币了,自然老百姓也就是不会受到很重的税收了,而且一旦情况好转,自然也就不会再威胁到自然的和谐了。可是一旦开了开发自然地口子,那即使情况好转,人们已经见钱眼开,想要停止开发自然也是不可能的了,就像今天的大大开发自然一样,导致地破坏生态平衡等等极其严重的问题,所以从长远的角度来看,王安石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王安石在文章开头述说了写此回信的缘由及感激心情。正文开始,作者首先指出北宋之所以“穷空”除了节流不力之外,更重要的是没有努力开源,不懂得正确的“生财之道”。要生财,就要有所“资”。当时北宋朝廷内最主要的分歧就在于向哪里生财,向哪里资取。在这个关键的问题上,王安石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资于天地”。他认为开辟财源绝不能重课赋税,巧夺民财,向老百姓资取,而应该积极发展生产力,向大自然索取。所以我们在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一定要有正确的态度,不能随着文章走。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