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才,铜陵大宗,世以赀名1。子弟豪者驰骋渔弋2为己事,谨者务多辟田以殖3其家。先时,邑之豪子弟有命儒者,耗其千金之产,卒无就。邑豪以为谚4,莫肯命儒者5,遇儒冠者皆指目远去,若将浼己然6,虽胡氏亦然。
独叔才之父母不然,于叔才之幼,捐重币,逆7良先生教之。既壮可以游,资而遣之,无所靳8。居数年,朋试9于有司,不合而归10。邑人之訾者半,窃笑者半。其父母愈笃,不悔,复资而遣之。叔才纯孝人也,悱然11感父母所以教己之笃,追四方才贤,学作文章,思显12其身以及其亲。不数年,遂能褎然13为材进士,复朋试于有司,不幸复诎于不己知。
不予愚而从之游14,尝谓予言父母之思,而惭其邑人,不能归。予曰:“归也。夫禄与位,庸者所待以为荣者也。彼贤者道弸于中,而襮之以艺15,虽无禄与位,其荣者固在也。子之亲,矫16群庸而置子于圣贤之途,可谓不贤乎?或訾或笑而终不悔,不贤者能之乎?今而舍道德而荣禄与位,殆不其然17;然则子之所以荣亲而释惭者,亦多矣。昔之訾者窃笑者,固庸者尔,岂子所宜惭哉?姑持予言以归,为父母寿,其亦喜无量,于子何如?”因释然寤,治装而归。
予即书其所以为父母寿者送之云。
1铜陵大宗,世以赀名:铜陵的大户人家,世代都以资材闻名。
2驰骋渔弋:放纵游荡。
3殖:增值。
4邑豪以为谚:城里的大户人家一次为借口。
5莫肯命儒者:没有人愿意让子弟求师学习。
6将浼己然:将沾染了自己。
7逆:迎请。
8资而遣之,无所靳:出资送他出去学习。靳,
9朋试:参加科举考试。
10不合而归:没有考中。
11悱然:心中伤感。
12思显:想显达。
13褎然:出众的样子。褎,同“袖”。
14不予愚而从之游:不以为我愚钝而与我交往。
15道弸于中,而襮之以艺:弸,充满。襮,显露。
16矫:矫正,不同于。
17舍道德而荣禄与位,殆不其然:舍去道德而追求荣禄高位,并不是这样的。
王安石这篇文章是写的关于送别的事情。我们知道古人在一般重要的场合都为写诗,而在送别的时候一般也都会写文章来送行,这是我们在读古人的文章的时候,常常会读到的。现在当这黎生和安生两位读书人要离开了的时候,本文作者也同样遵守这样一种习惯来为他们写了这篇送行文,表达写作的缘由,表达他们认识的情况,叙述他们交往的情况,然后再给予他们一些勉励和指导,这都是一些常见的送行文章的格式。并且往往在送别的时候,不只是会写诗赠别,而且还会有一些必要的活动,比如说摆宴席、喝酒什么的,在这种情况下,折下杨柳枝等等,增加伤感的成分,然后再写诗,就更加能增加送别的情绪,于是写下的诗歌或者作品就能更加突出那种真挚的友情,而这些离别的作品中也确实是有很多优秀的作品。而王安石这篇文章首先记述当时重钱利轻学识的世风。作为世代以资财闻名的“铜陵大宗”,胡氏家族中的纨绔子弟放纵游荡,以“驰骋渔弋为己事”;规矩的人则以多辟田亩、扩充资产为首要之务。在重利轻学的风气下,也曾有过“耗其千金之产”而求学者,却终无成就。一家一人“卒未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由此演变为一乡一地的悲剧。然而,“独叔才之父母不然”。文章接着以记叙的笔触,勾勒出胡生父母捐资求师、教子成才的可敬形象。两位老人不为世风所染,不惜重金资助孩子的学业。当孩子出试不第,乡人纷纷指斥讥笑时,他们有远见又有毅力,不仅不为之懊悔,而且遣子求学之心“愈笃”。这些都是我们在阅读文章的时候应该注意的情况。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