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咨孰能治水,四岳1皆对曰:“鲧。”然则在廷之臣可治水者,惟鲧耳。水之患不可留而俟人,鲧虽方命圮族2,而其才则群臣皆莫及,然则舍鲧而孰使哉?当此之时,禹盖尚少,而舜犹伏于下而未见乎上也。夫舜禹之圣也,而尧之圣也,群臣之仁贤也,其求治水之急也,而相遇之难如此。后之不遇者,亦可以无憾矣。
1四岳:四方诸侯。
2方命圮(pi)族:违抗命令,危害族人。
王安石这篇文章中所说的鲧,就是治水英雄大禹的父亲。我们来看看,在洪水肆虐的紧迫形势下,尧召集“四岳”即四方诸侯征询领导治理洪水的人才,大家一致推荐鲧来担当此重任,尧却不大放心,说他常常不听指挥甚至危害同族的人,所谓“方命圮族”。但四方诸侯的首领都替鲧辩解,说不是这么一回事,应该让他试试,不行再撤换也可以。尧这才勉强同意,并训示鲧要恭忠其职。王安石在这篇文章中对鲧的评价持有折衷偏褒的态度,一方面说鲧“方命圮族”,同时又肯定“其才则群臣皆莫及”,并得出结论“舍鲧而孰使”,唯有鲧在“水之患不可留而俟人”的危急时刻当此治水重任,显然作者是赞同“四岳”的意见的。而且一种意见的正确与否,尤其是涉及到一个人的评价和使用,要看当时的情势,那时禹未出世,舜未出山,因此应治水之急启用鲧是正确的,这样做体现了“尧之圣”和“群臣之贤”,也说明了“相遇之难”。所以这里主要说的是在十分危急而又没有更加合适的人选的时候,才用了鲧,那要是有更加合适的人选,那就一定不能用鲧这个明知不合适的人了。这是王安石还说到了一个知音的问题,我们知道这一直是一个非常苦难的问题,不过孔老夫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就是说不要担心别人不能够了解自己,而应该担心自己是不是真的有能力,要是自己根本就没有什么能力,就像我们读了这么多书,学了这么多知识,说能力、说智慧真的是一点都没有,可是还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很能干大事情,为什么就是没人用我,这实在是只有傲慢而已,是一点能力都没有,所以真正的人才不要怕没知音,只要担心自己德行是不是有、能力是不是够的问题就可以了。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