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之为物,能合能散1,能潜能见,能弱能强,能微能章2。惟不可见,所以莫知其乡;惟不可畜,所以异于牛羊。变而不可测,动而不可驯,则常出乎害人,而未始出乎害人3,夫此所以为仁。仁无止,则常至于丧己,而未始出乎丧己,夫此所以为智。止则身安,曰惟知几4;动则利物,曰惟知时。然则龙终不可见乎?曰:与为类者常见之。
1能合能散:能合在一起,也能分散开来。
2能微能章:能隐藏起来,也能显现出来。
3常出乎害人,而未始出乎害人:常听说会出来害人,但从来没有害过人。
4止则身安,曰惟知几:停下来就能身心安定,这叫做通晓时机。
王安石这篇文章说到了龙的一些特点,我们知道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而王安石这篇文章虽然说是龙说,也就是说是在说龙,其实不过是借着说龙来说人罢了。王安石在这篇文章中首先对龙的形象进行了描绘,说龙这种神物“能合能散,能潜能见,能弱能强,能微能章。”作者在此连用八个“能”字,四组反义词,渲染了龙的变化莫测和神秘奇异。并且说,正因为龙很难有机会看到,所以没有人知道它的来历,正因为它不能畜养,所以与牛羊不同,可谓“变而不可测,动而不可驯”。龙,不仅有如作者所描绘的神奇形象,而且有令人敬佩的品格,王安石把它归结为“仁”、“智”、“知几”和“利物”。所谓“仁”。是指它“变而不可测,动而不可驯”,本可随时有能力加害于人,但却从未加害过人。所谓“智”,是指若仁而无止,往往要损伤自己,但它却能做到仁而无损于己,可谓“仁”、“智”双全,其利人全己处理得恰到好处。所谓“知几”,就是能敏锐地察觉到危险征兆,果断地退而息居以保“身安”。所谓“知时”,就是能正确地审时度世,不失时机地出来干一番利于天下万物的事业。这样,既能“知几”而“止”而“身安”,又能“知时”而“动”而“利物”,能“止”能“动”,能退能进,宜“止”则“止”,宜“动”则“动”,这就是作者所认为的“仁”“智”之龙的处世准则。文章的最后作者说,虽然这样的龙是终究看不到的,但是与龙有此同样品格的人却是经常能够见到的。也就是注重的不是龙的外在形象,而是龙所象征的那种品德,是不是真正流传下来,是不是真正在百姓身上体现出来,这才是最为关键的。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