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读豳诗1,“以其父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1。”嗟乎!豳之人帅其家人戮力以听吏,吏推其意以相民3,何其至也。夫喜者非自外至,乃其中心固有以然也。既叹其吏之能民,又思其君之所以待吏,则亦欲善之心出于至诚而已,盖不独法度有以驱之也。以赏罚用天下,而先王之俗废。有士于此,能以豳之吏自为,而不苟于其民4,岂非所谓有志者邪?
以余所闻,吴兴沈君兴宗海门之政5,可谓有志矣。既堤北海七十里以除水患,遂大浚渠川,酾取江南6,以灌义宁等数乡之田。方是时,民之垫于海7,呻吟者相属。君至,则宽禁缓求,以集流亡8。少焉,诱起之以就功9,莫不蹶蹶然奋其惫而来也10。由是观之,苟诚爱民而有以利之,虽创残穷敝之余,可勉而用也,况于力足者乎?
兴宗好学知方11,竟其学,又将有大者焉,此何足以尽吾沈君之才,抑可以观其志矣。而论者或以一邑之善不足书文12,今天下之邑多矣,其能有以遗其民而不愧于豳之吏者,果多乎?不多,则予不欲使其无传也。
至和元年六月六日,临川王某记。
1豳诗:《诗经·国风·豳风》。
2以其父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父子一起到田里干活,管理农田的官员很高兴。
3吏推其意以相民:官员根据百姓的心愿而辅助百姓。
4以豳之吏自为,而不苟于其民:假如豳地的官员自作主张,而不根据百姓的情况。
5海门之政:出任海门之长。
6酾取江南:酾,分流疏导。
7垫于海:下陷于海,被海水淹没。
8宽禁缓求,以集流亡:宽去禁令,放松诛求,而放逃亡的人集中到此地。
9少焉,诱起之以就功:不久,大功告成,而召集百姓。
10莫不蹶蹶然奋其惫而来也:蹶(gui)蹶然,勤奋。惫,疲惫。
11好学知方:好学并知晓大道。
12或以一邑之善不足书文:有人认为一个小地方的好事情不值得写成文章。
王安石在这篇文章中同样说的是兴修水利的问题,我们知道中国也算得上是一个多湖多江的国家,因为中国幅员辽阔,而且各种气候特征的覆盖也比较广,所以就常常出现多水的情况,这一下当然就需要进行水患的预防和治理了,所以这个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非常重要的国家,因为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农业是靠天的,所以水患的治理就非常重要了,不但水患要治理,而且还得要兴修水渠,兴修农田灌溉工程,所以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只有真正把这两件事情做好了,才能再谈其他的事情,因为这是基础,农业是基础,有了这个基础的保证,才能对百姓的基本生活有保障,才能对国家税收由保障,才能对国家其他的工程的展开有保障,所以这个兴修水里工程和防水防患实际上就成了中国最最基本的一个大问题,所以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这个事情。而王安石在这篇文章中一开始先从诗歌的读后感写起,说:“豳之人帅其家人戮力以听吏,吏推意以相民,何其至也。夫喜者非自外至,乃其中心固有以然也。”这里强调了为吏者必须助民,如此才能使百姓内心喜悦,才能“戮力以听吏”。而要做到这一点,为吏者必须有至诚的“欲善之心”,而不是专靠法度去驱使百姓为之,并且提出:单是以赏罚治天下,那是废先王之道。接下来是记写有志者海门县令沈兴宗的政绩。包括筑堤北海七十里以防水患,和大浚渠川,疏浚长江以南地区,灌溉义宁等数乡之田。并且指出天下像沈令那样的“爱民而有以利之”的官吏,不是多,而是少。这些都是我们在阅读时应该注意的地方。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