馨文居

首页 > 日志大全 > 经典日志 >

自梳女

时间:  2025-08-10   阅读:    作者:  朱千华

  【一】均安镇

  关于神秘的自梳女的种种传言,我也是来岭南之后,陆续听到的。来南方之前,我知道福建惠安县的惠安女。在惠东半岛的海边,有个特殊的族群,就是惠安女。黄斗笠、花头巾、露脐袄、肥脚裤,这是传说中的惠安女形象。我有一个朋友,居然也是从惠安县来的,我们都叫她惠安女,只是她的装束,早已看不出惠安女的模样。

  自梳女却不同。在我听了关于自梳女的种种传说之后,我甚至怀疑世上是否真的有这群女子存在。这是一个神秘的群体,她们年纪轻轻就盘起一头长发,清心寡欲,吃斋拜佛,终身不嫁。为此我曾特别询问岭南女作家黄美英老师。她肯定地说,自梳女至今仍存,当地人都称之为姑婆。岭南有好几个地方都有。最著名的,在佛山顺德区。那个地方,叫均安镇。后来,我又听到了关于自梳女的许多故事,越发觉得神奇,决定去寻访一下。

  在黄老师的指点下,我在广州越秀南站,登上了开往中山市古镇的豪华大巴。这是去均安镇最快捷的途径。中途路过均安镇。在均安镇大酒店停靠一站。我下车。

  均安镇在顺德区。顺德,是顺天之德的意思,现由佛山市管辖。均安镇位于顺德西南部,毗邻中山、江门两市。到达均安镇,询问去冰玉堂怎么走。很多人指点,说在鹤岭。于是我雇一辆三轮车直奔鹤岭。到鹤岭才得知,冰玉堂对个人不开放。就这样我被挡在神秘莫测的冰玉堂外面。拒绝个人参观。有点想不明白。但我知道,越是这样,冰玉堂就越发让人觉得深不可测,也更能激起人们深入窥视的欲望。

  后来我还是很幸运。我在均安镇永安路8号的镇政府大院,找到了负责宣传的欧阳女士。我说明来意,想去参观冰玉堂。欧阳对我的到来,显露出非常的热情。她觉得一个作家单独来到均安镇采风,对这个小镇来说殊为难得。于是她找出一些关于均安镇的史料给我,然后陪同我去冰玉堂。我们是走着去的。一路寻往均安镇的沙头村。最后,在一条小巷里,我看到了传说已久的冰玉堂。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说到了冰玉堂,就不能不说到冰玉堂的主人,岭南地区一群特殊的女性:自梳女。翻阅《小榄镇初志》及《黄圃志》等当地志书,都可以看到关于姑婆(或孤婆)、梳起、自梳女的内容。自梳,是近代岭南地区独有的一种民间习俗,它广泛流行于肇庆、番禺、顺德地区。

  【二】自梳

  在岭南地区,曾经流行过这样一种习俗:大凡未婚女子,无论年龄大小,都梳着一条长辫子挂在背后,并且只能梳辫不能挽鬏。到结婚时,才由长辈为其梳起,即把辫子拆散开,盘成一个圆形状的鬏,紧贴脑际,表示已婚。这是顺德地区婚嫁习俗中的新娘上头仪式。梳鬏用以区别出嫁与否,这标志着少女时代的结束,而为人妻媳时代的开始。

  但是,也有一类女子,决定终身不嫁。举行特定仪式,把头发梳成发鬏,这种仪式就被称为自梳或梳起。独身终老的女子就被称为自梳女。未出嫁的女子,用红头绳扎长辫,自梳女不再用红绳,只用青色或黑色头绳扎辫尾后,梳成单辫或发鬏,以区别于少女。自梳女选择独身,皆为自愿。对自梳女而言,梳起仪式是一辈子最重大的事情,其过程与出嫁类似。

  在自梳仪式上,请年长自梳女帮助,将头发盘起以示不再嫁人,故有此名。自梳女还有称之为姑(孤)婆的,年老者称之为姑太。有的被称为斋娘,这和她们吃斋有关。也有地方称她们为妈姐。她们住的地方,名曰姑婆屋,由自梳女自己凑钱建筑。那是她们神秘的生活领地,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地方。其布局一般分为正堂,也称观音堂,两侧分别是伙房和百岁屋。百岁屋类似于治疗室,是患病的自梳女临时生活的地方。接着就是她们的起居室。姑婆屋是女性的世界,不欢迎外人参观,尤其是男性更不能随意进入。

  自梳有一套特定的仪式。选择良辰吉日。那一天,举行自梳仪式的这户人家,如同出嫁一样隆重。如果条件许可,则会摆设筵席若干,宴请周边的自梳女和亲朋村邻,让众人一起前来见证这个特殊的时刻:一个未婚女子的命运从此改变,她将正式成为自梳女。程序大体上是这样子的:

  香汤沐浴。用柏叶、黄皮叶煮水,此谓香汤。女子即可沐浴净身。换新衣。

  摆香案。女子沐浴的同时,堂屋中央请来观音像,摆设香案和茶点及三牲供品。

  梳起。这是一项重要的程序。当着众多自梳女和族人的面,女子把头发散开,自梳八次,谓之八梳。由旁边的大妗姐(大妗姐:顺德地区结婚时侍候新娘的妇女,经世场面多,阅历丰富,在当地有一定的威望)领说,自梳女一边梳头,一边跟着大妗姐念:

  一梳多福寿,二梳无忧愁。

  三梳守贞节,四梳金兰友。

  五梳勤劳作,六梳人和睦。

  七梳拜观音,八梳拜父母。

  梳毕,有年长的姑婆前来帮助盘发。在众人的注目之下,一个崭新的自梳女诞生了。自梳女先向菩萨叩拜,立誓独身终老。再向父母叩拜。并将祭过菩萨的果品茶点分给众人。接着请有经验的姑婆传授梳起后如何在家庭、社会中立身,如何坚持独身,如何独立谋生,以及自梳姐妹之间如何互相扶持等等。最后鸣放鞭炮,宣告仪式完成。进行自梳仪式以后的女子,终身不嫁,父母也不能强迫许婚。

  自梳女一旦辫子梳起就不得反悔,日后如有不轨行为,就会为乡党所不容。若违背誓言,则会遭到酷刑毒打。最严重的情况是,违背誓言不算,与男人有私情,并怀孕者,则会被装入猪笼,投河溺死。死后,其父母也无脸收尸,由自梳女们用草席包裹,挖坑埋葬。倘若村中无自梳女,便被抛入河中,随水流去。成为一个合格的自梳女,便可自立于社会,可以走出深闺,出外耕作、经商或打工。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公开向世人表明自梳身份,以后就不会有人前来做媒。倾心男儿亦不得问津。自梳女进行过自梳仪式后,其人生的命运与生活方式有三种:

  第一,留在家里。但,需自备一姑婆房,终年独守,任何男人不得入内。姑婆房里的自梳女,多数吃斋念佛。

  第二,搬进姑婆屋。一旦举行了自梳仪式,就表明了社会群体对这一特殊女性身份的认同。自梳女因种种情况,无法住在家里,可以搬到姑婆屋生活。姑婆屋是自梳女们日常栖息的地方。由自梳女们集资建造,生老病死都在这里,是她们的人生归属。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是顺德均安镇的冰玉堂。

  第三,远走他乡。去南洋,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做女佣,20世纪30年代,很多自梳女远渡南洋,以做保姆谋生。

  【三】顺德妈姐

  缫丝,是将蚕茧抽出蚕丝。原始的缫丝方法,是将蚕茧浸在热盆汤中,用手抽丝,卷绕于丝筐上。这个活,多由女工去操作。中国近代史上的缫丝业,印满了中国妇女的斑斑血泪。夏衍的《包身工》即是缫丝女工辛酸生活的真实写照。像猪猡、芦柴棒,瘦得骷髅一样,摸着她的骨头会做噩梦。在这千万被压榨的包身工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人道。这是夏衍笔下当年缫丝女工的非人生活。《顺德文史》有一首描写缫丝女工辛劳工作的《龙山竹枝词》:

  十亩桑阴牡蛎墙,缫丝声里近黄昏。

  嫁衣自顾都忙作,日为群生衣被忙。

  顺德是桑蚕之乡。缫丝厂很多。1931年8月18日《越华报》刊登相关内容:查该县(顺德)地方丝偈一百二十余间,丝位约有5万余个,每位容女工一人。自时局多变,丝偈已缩至七十余间,丝位只得三万七千余个。

  缫丝厂是女工集中的地方。早出晚归,没日没夜地做工。这些女子没有青春,没有爱情。有的,只是无尽的日夜辛劳。另一方面,丝偈成了自梳女们最理想的容身之处。主要原因是,经济上可以因此而独立。当年顺德丝业全盛时,丝偈所容纳的女工之多,可想而知。

  后来,顺德的丝业衰落,自梳女的情状就相当悲惨,她们不得不另谋生计。其中很大部分,流向广州、香港等大城市,在富家作妈姐(家庭女佣)。顺德妈姐曾饮誉一时,雇用顺德妈姐成为显贵人家的风尚。《顺德文史》记载:“均安沙头黄族……出外最多的时候,是在1928年,人数多达数千人。现在外的尚有两三千人,其中自梳女约有二百人。”

  【四】自梳女的渊源

  持家。自梳女多为长女,因母亲体弱或早丧,父亲无力续弦,弟妹年幼,为减少父亲操劳家计之苦,决意梳起,辅助或主持家计。在当时的顺德,常见由自梳女持家的家庭。同一家庭中,亦有几姐妹同时梳起,梳起之后姐妹分工维持家计。家里人多,就远走南洋做工。

  逃婚。顺德自梳女大部分是因为逃避包办婚姻而自梳不嫁。当时的夫权思想对妇女的压迫,已经到了很严重的地步。妇女嫁入夫门便意味着失去地位和自由,劳累、虐待、毒打,受尽欺辱,使得很多女性谈嫁色变。

  所谓媒妁之言,新娘要到成婚那天,才第一次和新郎见面,此前,自己不知道丈夫是什么模样,哪有什么感情可言。出嫁之后,侍候公婆,相夫教子,家务农活,日夜操劳,这些还不算,稍不如意,就会受到虐待。自梳女们从小耳濡目染了做人媳妇的种种悲剧。与其如此,何不独善其身。自梳不嫁,渐渐成为这一带女子比较理想的选择。

  自立。20世纪初,缫丝业在顺德迅速兴起,许多妇女进厂做工,凭借一门缫丝手艺自食其力,在经济上逐渐从过去对父母和丈夫的单纯依赖中独立出来。经济独立,催生了妇女独立自主的信念。她们郑重梳起发鬏,誓不嫁人。这种梳而不嫁的风气又很快为多数女子接受。自己在缫丝厂做工,经济上又独立,所以,均安十有七八的少女都选择自梳独身。

  【五】不落家

  在顺得地区,还曾流行过一种习俗,叫不落家。从通俗意义上来理解,这种习俗,应视为假婚,他们之间没有夫妻生活,有名无实。与自梳女略有些相似,只是这些不落家的女子,没有举行自梳仪式。她们是另一种形式的独身女。不落家者,即云女子已嫁,不愿归男家也。不落家之风,以顺德为独多。

  南方少数民族都有不落夫家的婚姻习俗。这种婚姻又因地区的差异不尽相同。比如,有的民族虽然也存在不落家的风俗,但他们之间是有短暂生活的,他们还可以互有往来,并生下孩子。这在古代南方的许多少数民族中普遍存在。其表现为,新娘婚后数日,即返娘家长住,短则一两年,长则七八年至二十年以上,待怀孕时才移住夫家。顺德地区的不落家,是真正意义上的假婚。他们没有夫妻生活,没有孩子。这些女子所需要的,仅仅是个名份。

  但是世上有这样的好事吗?你和我结婚,你又不和我同房,不在一起生活,我凭什么会和你结婚呢?其实,这些不落家的女子,所找的名义上的丈夫,也是相当贫困的。或者说是无力娶妻的。那他们为什么要答应这样的不落家的女子呢?原因有三:一、也算是成家立业了,有了妻子。二、不落家的女子,要送给男方嫁妆。三、不落女最后的归宿,是在男方家,年老病重,则由男家接回送终。那么,她的财产也归属这个名义上的丈夫。而且,世俗也允许这个名义上的丈夫,继续纳妾成亲。所以,不落家的女人,并不妨碍他的正常生活。有这几个条件,许多男子,也都愿意接纳不落夫家的女子为妻。

  当然,这种假婚的仪式还需要举行。和正常的男婚女嫁一样。男方迎娶女方。这样的仪式有些痛苦和残忍。首先遇到的难题,就是夫妻同床而眠。虽然约定了是不落女,男女同睡一床,难免会有意外。比如,男人要强行行欢,怎么办?

  为防止有此意外,女子在出嫁前,不吃饭,不喝水。为什么呢,因为出嫁那天,主持婚事的大妗姐,早已把做好的一套贞节服,套在女子身上。这种贞节服是特制的,上下相连,夹口处等新娘穿上后,再缝纫锁闭。然后呢,再用布带把女子的身子上下绑紧,使新郎无法扯开。所以,不能吃饭,不能饮水,防止内急。

  还有的新娘出嫁时,身藏剪刀,作自卫武器。如此种种限制,使得多数新郎望而生畏,不敢越雷池半步。当然,也有不怕死的。男子夺了剪刀之后,动手扯衣服。毕竟女子气力单薄,哪里挣扎得了呢?不要紧。大妗姐就在隔壁的人家,一闻呼救,就会赶来保护。

  第二天,由大妗姐把新娘接回娘家,回门后就不返夫家。从此不再与新郎往来。回到娘家后,大妗姐还要亲自验身,看看绑在身上的布带是否松动过。如果有解开的痕迹,则视为失节,为众人所不齿。

  也有例外。比如,双方毕竟拜过天地,以后彼此名义上仍保持夫妻关系,此后元旦、端午、中秋诸节,照旧例要回夫家。若遇红白二事,她仍是夫家之主妇,要被夫家人迎回去帮助丈夫主持大事。只是回去之后,见到自己名义上的丈夫,她的心里,是一种什么样的想法呢?如果小伙子英俊潇洒,她的心里,是否怦然心动泛起过涟漪?是否想过为失去这样心仪的小伙子而黯然悲伤?

  她们心里想的,谁也无法知道。众目睽睽之下,她的脸色苍白,步履匆匆,看见自己的名义上的丈夫,哪怕是再英俊的小伙子,她们投去的,却是视若路人的冷淡目光。

  【六】金兰契

  对于两个感情真挚的同性恋伴侣,一样也会有着生死相依的恋情,这正如异性间的爱情一样,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恋爱,从本质上来说它是一种情感,这样的情感,并不是只能存在于两个异性之间。只要是真正生死相依动人心魄的恋情,不论是异性间还是同性间都很美丽。

  金兰契,就是这样一种特殊的情感存在。这是自梳女群体中一种特殊的情感交往方式,主要是为了寻求感情上的满足。金兰契之风,亦以顺德为最盛。

  生活在姑婆屋里的自梳女,每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是那样艰辛而又枯燥。很多自梳女原来并不知道,独身,并不是她们想象中的那样,只有清静而没有烦恼。青春期的发育都是自然过程,心理与生理上的需求,也属正常。只是这种人之常情,不是靠自梳这样形式就可以掩饰。该产生的,都会产生。自梳女们在孤独的同时,更迫切地需要一种身心抚慰。但是现实生活中她们已经是自梳女了,对于异性的大门,早已关闭。于是她们就想在身边的女人当中得到安慰。这才有了金兰契。

  金兰契也称为金兰恋、契相知等,就是自梳女中的同性恋。自梳女长期共处同住,感情逐日融洽,故择其平日相好之人,结为金兰之契,首先是相亲。如果看中了哪位,就要准备一些茶点、蜜枣之类,作为试探。对方如若接纳,即为应允,否则为拒绝。

  金兰契的结合有一定形式。两姐妹情投意合,订立誓约,至履行契约时,备上酒席,向世人表明金兰身份。其热闹隆重的程度仿若婚礼。她们坐卧起居情同伉俪,在生活上相互照应。在饱尝艰辛的同时,她们的情感需求就采取了这种特殊方式。既有契约,则双方恪守。若是当中有擅自毁者,则会受到自梳女们的全体攻击与惩罚。

  乾隆十五年《顺德县志》记载:

  女多矫激之行,乡中处女与里女结为姊妹,相为依恋。

  张心泰《粤游小志》云:

  广州女子多以拜盟结姊妹名金兰会……近十余年,风气又复一变,则竟以姊妹花为连理枝。且二女同居,必有一女俨若藁碪者。然此风起自顺德村落,后传染至番禺沙茭一带,效之更甚,则省会中亦不能免。又谓之拜相知,凡妇女订交后,情好绸缪,逾于琴瑟。

  自梳女和普通人一样,同样需要一种完整的生活,于是她们在姑婆屋里自己构建了一个家。这个家并非虚拟,而是家的另一种形式。金兰契之后,还得有孩子。最常见的办法,就是收养契女,类似于养女。契女,可以是姑婆屋里的年轻的自梳女。契女长大后,可以结婚,也可以继续选择做自梳女。

  契女同样负有一般子女对于长辈的责任。孝敬父母,养老送终。当自梳女们去世之后,其财产归养女或者契女所有。

  【七】冰玉堂

  顺德均安镇的冰玉堂,是目前保存最完好的自梳女建筑。那是一个封闭的近乎与世隔绝的世界。后来,我参观冰玉堂结束,从里面出来时,外面一片温暖的阳光。我感觉刚才是从地窖里走过一样。我看到的,是一个冰冷的深渊。就像这个名字,虽然其本义喻为冰清玉洁,可我感受到了一种不寒而栗的冷酷。

  所谓冰玉堂,其真实意义与敬老院很相似,或者类似于会馆性质。冰玉堂由个人捐资建造。最初捐资者,是旅居新加坡的顺德均安沙头同乡会的自梳女们。冰玉堂最终建造在自梳女的故乡。环境清幽,四周翠竹环绕,院内桄榔树高高挺拔,流露出浓郁的南洋风光。古色古香的门楣上,有石匾,刻着“鹤岭静安舍”五个金字,烁然醒目。

  长年客居异乡的自梳女,都希望落叶归根。由于旧习,家乡人对她们有偏见,拒绝她们回到家中。这种冷漠,并不能阻挡自梳女们回归故里的热情。她们希望最后终老于故乡。于是,身在南洋的均安同乡会的自梳女们自己集资,商议建一座安老院,并得到众人的热烈响应。

  尤为可贵的是,当自梳女们把款项凑齐,并带回故乡的时候,适逢顺德解放。她们决定缓建安老院,把这笔款项悉数借出,支援前线。翌年,人民政府将款项归还,并批示沙头乡划出土地,协助自梳女们建了这座安老院。1951年,安老院落成,取自梳女终身不嫁、冰清玉洁之意,名冰玉堂。又因其坐落于鹤岭山麓,被称为“鹤岭静安舍”,本乡人则常将冰玉堂叫做姑婆屋。

  那天,接近中午。我和欧阳女士来到沙头村。幽深的小巷,陈旧的老屋,静谧的古村落,人行其中,恍若隔世。冰玉堂的大门打开了。映入眼帘的,是个小院。小院周围,有几丛朱槿,那花红得耀眼。还有一些花草杂树,树荫下铺有石板。穿过前院,来到了正屋前,楣上写的是“鹤岭静安舍”。鹤岭,是这一片的地名。进了屋,中间是小小的天井,四周两层楼房,正中大堂的门楣上,写着“冰玉堂”三字。廊间空旷无人,时闻啾啾鸟鸣。我们行走其间,脚步轻轻。

  左右两边是厢房。沿着墙边放了一圈木椅,墙上挂着相框,其余空空如也。厢房前还有个小厅,里面有木梯一架,为上二楼的通道。此楼的上面,皆为木板结构。楼上房间,为当年自梳女之寝室,现人去楼空,可仍能让人感受到一种抑郁伤感的气息。

  我们回到楼下,进入正堂,里面供着观音像,左右两厢则放着已故自梳女的牌位,所有自梳女的牌位都放在明显位置,已故者名字写在黑纸上,生者名字写于白纸。现在村子里仍有二十多个自梳女,只是,时光倏尔而逝,她们早已从当年的草色青青,变成了现在的耄耋老人。

  屋里悬满了塔香,很大,一圈圈挂着,但香烟并不浓,只淡淡萦绕。香烟让我感到时光在飘逝,我们都走进了历史的时空里。冰玉堂里挂满塔香,塔香的形状如同蚊香,所不同的是,一盘塔香直径约一米长,日夜不熄,可以烧一个月。当塔香吊起来时,就成了宝塔形状。在塔香下方,挂上进香者的名字。

  欧阳女士告诉我,一楼是自梳女们聚会的厅堂和神位,还有厨房,以前的姑太就在这里煮饭煲汤。但后来,由于大家观念改变,很多自梳女被家里人接回去生活。至此,冰玉堂再无人居住。我没有任何宗教信仰。这里也不是庵庙。但我还是点上一盘塔香,让它静静地燃烧,不为祈愿,只为轻轻触摸一段冰冷的记忆。

  旁有侧门。出,见一小菜园,园边有小庙,小房各一。自梳女们自给自足,这里也算是个与世无争之地了。我们又回到天井,见一白发苍苍的老人,不知何时坐在墙角边,兀自折叠着什么。欧阳女士告诉我,她就是自梳女。老人对我们的到来置若罔闻。我走到她的身边,嗫嚅着,想跟她聊两句,一时又不知道如何开口。欲言又止。只望了望她的背影。站了一会,我们才离去。

猜你喜欢

阅读感言

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文章推荐
深度阅读
每日一善文案(精选94句)有一种牵挂叫做:甘心情愿!高情商emo文案(精选110句)每日一善文案正能量山村雨后题你在我的诗里,我却不在你的梦里禅语感悟人生的句子(精选27句)时光是个看客止于唇角,掩于岁月左手流年,右手遗忘唯有暗香来那首属于我们的情歌,你把结局唱给了谁无处安放的爱情那一季的莲花开落其实爱不爱,变没变心,身体最诚实蓝色风信子少年的你你是住在我文字里的殇为旧时光找一个替代品,名字叫往昔青瓦长忆旧时雨,朱伞深巷无故人